
1月26日,來自河南的路國勇(左一)和來京過年的親戚們。
孫麗也是北京站接站隊伍中的一員。對婆婆帶孩子坐火車,孫麗顯得很不放心,她不時打開手機,備忘錄上寫著一行字:“D52,遼陽-北京,12點到。”孫麗說,如今老人越來越多,火車站如果能多一些針對老人的服務(wù),我們才更放心。
列車準點到達,孫麗的淚水已在眼眶打轉(zhuǎn),反而是婆婆,臉上洋溢著笑容:“來北京過年挺好,見見世面。”她說:“在哪兒過年不重要,團聚才最重要。”

1月26日,來自吉林的老君(右一)夫婦和父母。
在北京,還有許多人在為“反向”的春節(jié)做準備。來自吉林的老君,兒子已在北京找好了工作,今年老君一家三代將在北京團圓。來自河南的路國勇,一家人已在豐臺訂好了年夜飯。孫奇一家則與小姨帶上剛到北京的姥爺,出發(fā)前往俄羅斯旅游過年。
家從來就不是一個地理概念,反向春運與“回家過年”并不沖突。家人在哪,哪就是家,家人在哪,哪就是年。
(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