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春運

2019年1月26日,北京站,來自江蘇的閆莉(右一)與大姐在車站接母親與小妹的女兒。閆莉與大姐都在北京結(jié)婚生子,如今母親每年都會來北京兩次。
1月30日,春運第十日,一年一度的中國“人口大遷徙”進入高峰期。北京站北廣場,來自湖北的“80后”李釗難掩興奮,他的父母即將到站。為了方便父母在人群中辨認出他,李釗在大風中脫下了棉帽。
今年,李釗說服父母來京過年,他決定趁著春節(jié)假期帶二老看看公司,逛逛廟會。
近兩年,越來越多像李釗一樣的子女將老家的父母接到他們扎根的大城市過年,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反向春運。

1月26日,由于姐姐在北京治病,李晶(中)將父母接到北京過年。
反向春運的流行有諸多因素:宗族式家庭向三口之家轉(zhuǎn)換、過節(jié)觀念變化等。其中,交通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回家車票一票難求、回家時間過長,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沒有工作限制的老人與小孩在時間安排上更從容,反向交通票好買、價格更低。如此,反向春運也成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1月26日,孫麗(后)和從遼寧過來的婆婆與孩子。
于是,臨近春節(jié),在大城市的火車站、機場開始出現(xiàn)這樣的年輕人,他們翹首以盼,不是等待回家,而是在等“家”來到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