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調查局】
編者按:
這里是民生調查局,見人所未見,調查民生之變。關注你想關注的、你沒關注的,調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29日電 題:“春節(jié)回家?guī)c啥?”一個愁人的選擇題
作者:謝藝觀
剛剛過去的周末,難得沒加班,蔣玲跑了一趟超市想買點過年回家給爸媽的禮物,但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給家人選有年味兒、又真正喜歡的禮物,真的很糾結,很難!”
這問題不只蔣玲有,在微博等社交平臺,“春節(jié)回家?guī)?rdquo;再次成為討論的熱門話題。

資料圖:在昆明火車站,徐興齊帶著買給孫女的玩具和書包準備上車。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糾結
蔣玲聽朋友的建議,本要在網上淘堅果禮盒寄回去。但同事勸說她,剛來北京第一年,可以帶點特產。
結果去幾家超市逛了幾個特產區(qū)后,最終還是不知道要買什么。
無奈的蔣玲把大難題拋給了自己的爸媽,父母的一句“什么都不用買,只要回家就好”,讓她在感動之余,還是沒得到答案……
“其實我也不知道買啥好了,前幾天在網上給我爸定了一件羽絨服。”同樣在北京生活工作的李宇遇到了一樣的問題,“來這里三四年了,每次過年臨回家前,都要為帶禮物這件事費一番周折。”
李宇在北京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工作。剛來北京那兩年,他分別帶了烤鴨和稻香村點心孝敬父母和長輩。后來感覺父母對這些吃食不太感冒,就又帶起了煙和酒。

圖為北京一家超市里的煙酒區(qū)。 謝藝觀 攝
“能帶的都帶過了,現(xiàn)在反而覺得實用最重要,像羽絨服,我買爸爸的,我姐買媽媽的,孝敬一下二老。”
李宇的回鄉(xiāng)禮物定下了,在北京一家公司做會計的張楠還在愁這個問題。“之前也想過買特產,但比起特產,感覺酒反而更合適些,所以想過兩天去超市看下酒,看看要不要買點二鍋頭帶回去。”
而在另一家公司當程序員的張儉現(xiàn)在還在猶豫中。“我領導建議買點北京的糕點帶回去,但總覺得給父母買個按摩儀會不會更好一些。”
傳統(tǒng)
我們匆匆忙忙從天南海北趕回心心念念的家鄉(xiāng),我們拿著大包小包只為家人能享受到來自遠方的美味。
在外的人們最愛帶什么東西回去呢?在帶回家的熱門禮物中,特產是很多人的傳統(tǒng)選擇。
畢業(yè)兩年的張云,去年春節(jié)就帶了廣州的糕點回了家。今年她依舊準備買些特產,再在網上買點其他的東西郵回去。
1月25日(周五)的晚上,北京的一家超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與平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推著購物車的顧客,很多都向特產區(qū)奔去。
“也沒啥其他帶的,帶點烤鴨、糕點等特產回去,讓老人們嘗嘗鮮”,成為很多人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