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9年到2019年,發(fā)送旅客從1億人次到約30億人次;選擇多了、家更“近”了、服務好了
【春運特別聚焦】春運40年:一個流動、進步的中國
本報記者 杜鑫
2019年春運已拉開帷幕。在40天內(nèi),預計全國旅客發(fā)送量將達到29.9億人次,比上年春運增長0.6%。
翻閱資料,春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1954年的媒體上。當年鐵路春運發(fā)送旅客2300萬人次。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人口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流動。1979年春運旅客發(fā)送量突破1億人次大關(guān)。
從1億人次到約30億人次,春運40年巨變的背后是一個流動著的、不斷進步的中國。
選擇多了
高鐵成常態(tài),飛機不再是奢侈品
1978年,我國公路總里程只有89萬公里,且公路標準低、質(zhì)量差。高速公路建設(shè)還沒有起步。民航能使用的機場只有78個。私家車、飛機離人們的生活還很遙遠。
1979年,春運出行的人們并沒有太多選擇。經(jīng)過40年的發(fā)展,鐵路營業(yè)里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5.2萬公里增長到2018年底的13.1萬公里,其中高鐵超過2.9萬公里。截至2018年底,全國的公路里程已經(jīng)達到了486萬公里,是改革開放初期的5倍多,其中高速公路14.4萬公里;全國頒證運輸機場達到235個。
隨著交通體系的完善,國人春運出行的方式發(fā)生了全方位、立體式的變化。從近年的春運數(shù)據(jù)來看,高鐵主力軍作用凸顯。1993年國家取消購買機票必須持單位介紹信的規(guī)定,民航運輸真正走向大眾化。如今,飛機已不再是奢侈品。截至2018年9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22億輛,其中汽車2.35億輛;機動車駕駛?cè)诉_4.03億人,其中汽車駕駛?cè)诉_3.63億人。自駕回家過年已成為新選擇。
家更“近”了
時速提升約百倍,回家路上少繞彎
經(jīng)歷了中國鐵路內(nèi)燃機車、電機車、高鐵動車三個發(fā)展時代的四川老鐵路人唐建這樣回憶30多年前的綠皮火車:滿載著三線建設(shè)者、民工和學生,以每小時20~30公里的速度,從一個城市抵達另一個城市。
2007年4月18日,首趟時速200公里動車組列車從上海站始發(fā),我國由此邁入動車時代。2017年6月26日,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列車,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fā)。
與此同時,高速公路網(wǎng)不斷完善,乘坐飛機的人越來越多。春運回家的路沒變,但是時間卻大大縮短了,家更“近”了。
讓家更“近”的不僅是交通工具的提速,還有四通八達的路網(wǎng)。
長期跑川渝方向列車的一位列車長曾回憶說,以前從四川到廣東務工,必須要到武漢中轉(zhuǎn)。從成都到武漢普通列車要跑26個小時,2014年有了動車以后也需要8小時。而隨著2018年1月25日渝貴鐵路通車,成都、重慶人最快7個多小時就能到廣州。
2016年,我國勾畫了新時期“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wǎng)的宏大藍圖。這個以沿海、京滬等“八縱”通道和陸橋、沿江等“八橫”通道為主干,城際鐵路為補充的高速鐵路網(wǎng),可實現(xiàn)相鄰大中城市間1~4小時交通圈、城市群內(nèi)0.5~2小時交通圈。
與此同時,我國的公路網(wǎng)也越來越四通八達。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只有9.1公里。2018年,這一數(shù)字擴大了5倍多,達到每百平方公里48.92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