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河在生活中不修邊幅,穿衣服也沒什么講究,即便出席正式場合,也很少穿西裝。用他的話說,常“穿著有點(diǎn)邋遢但卻很適意的毛衣或襯衣到街上散步”,有時候鞋子上還帶著一層浮灰。熟悉他的朋友調(diào)侃說,二月河是一個“永遠(yuǎn)可以在身上看出上頓飯吃了什么的人”。某次二月河要去參加講座,衣襟上留著上一頓飯的油漬,他卻毫不在意,衣服翻個面套在身上就上了講臺。
圓頭大耳,滿臉掛笑,身材高大,留著一個大平頭,操一口濃厚的南陽方言,二月河頗有幾分像彌勒佛,乍一看似乎是個粗人。但在和他的聊天中,你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書卷氣,那種浸潤在書海中的厚重氣息撲面而來。他的話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卻總能逗得你哈哈大笑。
21歲高中畢業(yè),40歲拿起筆寫作,二月河在作家隊伍中可謂大器晚成。他也說不清成為作家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在他看來,最終能熬出來,一靠運(yùn)氣,二靠才氣。“如果沒有馮其庸先生的鼓勵,單憑我過去的精神蠻干,80%的可能性要失敗。”同時,也跟他的努力堅持有關(guān)。“我覺得自己是個寫東西的料,可以賣文為生。”
來源 | 中國新聞社(記者 劉旭)綜合自河南日報(記者 孟向東 刁良梓)、廣州日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