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二八”自行車
一輛老式鳳凰牌“二八”自行車,習近平經常騎著它,奔波在正定縣的鄉(xiāng)間田野,穿梭于滹沱河的南北兩岸。
1000多個日日夜夜,習近平的足跡遍及正定縣25個公社、221個大隊。他在這里打開了正定改革開放的大門,吹響了富民強縣奔小康的號角,實現了改善農民生活的承諾。
一位鄉(xiāng)干部回憶說,習近平做人低調,他吃過苦,熟悉老百姓,有生活體驗,也很能團結人。

1983年10月,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在縣城大街上臨時擺桌子,聽取群眾意見。 (資料圖片)
習近平經常讓縣委干部走上街頭搞隨機問卷調查,有時他還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支,自己坐在那里聽取群眾意見。當時縣委、縣政府的大門也是敞開的,許多老農背著糞筐就進來了。后來,正定形成的許多文件和重大決策都跟這些調研有關。
通過朝夕相處,正定人民逐漸感受到,習近平思想解放、勇于改革,有著不一般的膽識智慧和扎實的工作作風。習近平的言傳身教也直接影響、帶動了當地政府工作作風的轉變和水平的提高。
一封“共勉”信:不唯上 只唯實

這是習近平擔任縣委書記后不久,寫給正定四大機關的一封“共勉信”,號召大家“著眼于基層,著眼于實際”,興起調查研究的新作風。
很快,習近平提議出臺了《中共正定縣委關于改進領導作風的幾項規(guī)定》,從6個方面要求正定干部轉變衙門作風,抓大事、干實事。在習近平的倡議下,正定縣委工作駛入了“效率軌道”:克服文山會海;簡化辦事程序;建立嚴格的崗位責任制。
縣化肥廠和樹林村長達20多年的土地糾紛案1個小時解決了;某單位侵占公道建房栽樹,致使道路斷絕5年的積案,2個小時內也解決了。
習近平還要求干部“在國內找出各類同行業(yè)的先進典型,發(fā)奮比學趕超,力爭自己分管的工作在全區(qū)、全省、全國居于先進地位。”
正定村級干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截至1983年底,220名村支部書記平均年齡為42.7歲,許多人是“糧棉干部”,不具備帶領群眾迅速致富的知識和能力。
1984年3月,正定開始大規(guī)模調整農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班子。調整后,班子平均年齡降到33.1歲,高中和初中畢業(yè)干部占到86.5%;有經濟頭腦、懂商品生產的干部占到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