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酒泉11月27日電 題:一家三代人的航天不了情
李國利、許京木、陳金秋
成立于1958年的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是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祥地。60年間,中心科技人員柳晗一家三代人扎根大漠,“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把美好年華都奉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yè)。
航天一代:“干航天,就得敢于犧牲”
1958年,一列悶罐火車行駛在中國西部,所經站牌都被草簾子遮得嚴嚴實實。
車上載著的,是從朝鮮戰(zhàn)場秘密歸國“執(zhí)行特殊軍事任務”的第20兵團將士。柳晗的爺爺柳煥章、奶奶張淑娟也在其中。
他們的目的地是一望無際的戈壁,任務是在荒涼沉寂的戈壁灘里修鐵路、建機場。直到兩年后,他們才知道,他們正在建設的是中國首個導彈、衛(wèi)星發(fā)射場。
面對艱苦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柳煥章夫婦和戰(zhàn)友們一起吃沙棗、喝堿水、睡帳篷、住地窩。沒有大型機械,他們就手拉肩扛,把一根根枕木、一條條鋼軌鋪設到位。僅用兩年多時間,他們就在茫茫戈壁建起了我國第一個綜合導彈試驗靶場。
1960年11月5日,我國第一枚國產地地導彈——“東風一號”騰空而起。1966年10月27日,我國進行第一次導彈和原子彈結合試驗。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從這里起飛,《東方紅》樂曲響徹寰宇。
“小時候,爺爺經常把我摟在懷里講述‘兩彈一星’的故事。”柳晗回憶說,那時,爺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干航天,就得敢于犧牲”。
航天二代:美好年華獻給航天事業(yè)
對于柳煥章的這句話,柳晗的父親柳林感受更為刻骨銘心。
柳林出生于1962年,那個時期,發(fā)射場建設正處于艱難的起步階段。柳林說:“父母整天忙工作,一到上班時間就把我鎖在家里。等下班回來,我已經餓得前胸貼后背,連哭的力氣都沒了。”
柳晗的母親韓麗玲同樣是“航天二代”,童年也是在柳晗姥爺姥姥沒日沒夜的加班中“稀里糊涂長大的”。
后來,柳林和韓麗玲雙雙考入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的東風中專,畢業(yè)后又自然而然留在了戈壁,順理成章成為了“航天一代”的同事。
柳林夫婦接過父輩衣缽奮斗的年代,也是中心鑄就輝煌的年代,一枚枚火箭、一顆顆衛(wèi)星的順利升空,標志著我國逐步成為航天大國。
但在關心兒子這個問題上,柳林夫婦的做法比老一輩更顯得“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