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們在家信后面的留言
3000多條家長留言
“中途有過一兩次想要放棄,但一想到家長們對我的期望和鼓勵,我就有了動力。”田麗說,在這100余封家信的背后,不是她一個人在付出,而是所有家長在陪伴著孩子,也陪著她一同成長。
作為一名80后的全職媽媽,家長詹婷是田麗公眾號的忠實粉絲,每一封家信她都會細細讀完,然后再在評論里發(fā)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詹婷告訴澎湃新聞,雖然自己閱讀了不少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但還是停留在“概念”上,“當真正成為人母,需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時,還是很迷茫,尤其是孩子剛上一年級時,在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方面,完全沒有頭緒,田老師的家信就幫助了我很多,告訴我們在不同的階段該為孩子做什么,具體怎么做。”
詹婷認為,家信一方面讓她了解了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態(tài),一方面也是自己的“修煉手冊”,“家信里也會涉及到家庭教育的內容和理念,孩子在不停地學習進步,家長也要學習教育、相處理念,一起修煉成長”。
在家長謝女士的印象中,從未遇到過像田麗這樣的老師,她告訴澎湃新聞:“只要是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與教育孩子有關的話題,田老師都會寫家信,比如班上有孩子打架了,田老師也會以這樣的事件為題給我們寫信,告訴家長在今后的教育中應該注意什么,怎么教育。”
在家信的引導下,謝女士通過“每周進步一點就獎勵小紅花”的教育方式,慢慢改掉了女兒的壞習慣。“田老師堅持寫家信,也是一種言傳身教,對我和孩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兩年來,每當發(fā)現孩子又進步了一點,家長們便欣慰地在田麗家信的留言中反饋,如今已經積累了來自家長的3000多條留言。在田麗看來,每一條留言都是自己的財富,“值得在以后的漫長人生中去細細品味”。
彌補家校群溝通不足
田麗給自己的班級起了一個名字“幸福班”,她說這是她和家長們的約定,孩子們不僅要在你學校里幸福學習,在家里也要幸福成長。
但“幸福班”的約定,離不開家校雙方的配合。田麗始終認為,教育是需要雙方互動的,而家長和學校教師之間更像是一種合作關系:雙方合作把孩子教育好。
她坦言,自己是一個愛開家長會的教師,“早在一年級入學時的第一次家長會,我就和家長們說明了我的性格、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田麗說,教育是一件長遠的事,教師和家長之間需要坦誠相待,“只有彼此了解,才能盡量避免誤會的發(fā)生”。
盡管如此,在剛剛接手班級時,田麗也受到了部分家長的質疑和投訴,“像交班費、大掃除、購買點讀機等,很多家長看到微信群里的通知,就開始質疑老師,或者直接投訴”。
田麗告訴澎湃新聞,盡管家校群的出現給家長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渠道,可以讓家長更方便地參與孩子在學校的教育,但也容易產生誤會。“因為家校群中的交流內容往往是零碎的,而‘人多嘴雜’,很多時候沒來得及說清楚,誤會就越來越深了。”
在這種情況下,既然不能總是開家長會,家信就顯得至關重要。在第47封家信《我的告白書:愛還在》中,田麗將所有家長的投訴事件原委一一解釋清楚。她坦言:“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總需要有一方敞開心扉,將問題說清楚,誤會和矛盾才能化解。”這一封信,得到了不少家長的贊揚和支持。
在田麗看來,家長和教師之間偶爾存在矛盾是正常的,沒有什么是溝通解決不了的,“教師就是家長與學校溝通的橋梁”。
“田老師能夠堅持多年給家長寫信,在教學上有自己的想法,‘潤物細無聲’,做到了真正的返樸歸真。”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教師何捷有著22年班主任教學經驗,也同樣是語文教師,他坦言在自己教學生涯中,第一次遇到像田麗這樣堅持給家長寫家信的教師。
至于以后還會寫多久,能寫多少封,田麗沒有具體的規(guī)劃。她說,只要自己還是一個教師,班上的孩子就都是自己的孩子,家長們也還是自己的“學生”,她曾和孩子以及家長們有一個關于“幸福班”的約定,這些信,要等到以后各自坐在輪椅上慢慢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