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青洲一家兩代三人在荒島上奮斗多年
“一家三口”各司其職
在沉管預制廠碼頭,停靠著一艘裝滿建材的貨船,佩戴紅色“安全員”袖標的黃河,一絲不茍地指揮著桅桿吊,將原材料從貨船吊往平板車上,再運到生產(chǎn)區(qū)加工。黃河在這個碼頭一站也是幾年。不同的是,在這個小島上,工友中有他的父親黃青洲,還有他的妻子程秋蓉。
父親黃青洲是最先上島的。2011年,剛結(jié)束在東莞工地上的生活,已經(jīng)離家3年的他沒回家,而是直接趕到牛頭島沉管預制廠建設(shè)現(xiàn)場,做了沉管預制廠機務(wù)班班長,一待就是6年。2012年底,他還把兒子黃河帶上了這個熱火朝天的建設(shè)工地。一年后,黃河的妻子程秋蓉也來到島上,從此,一家三口兩代人,一起奮戰(zhàn)在港珠澳大橋沉管預制一線現(xiàn)場。
2013年,剛上牛頭島不久,“五加二,白加黑”的艱辛讓黃河有些吃不消,荒涼的海島上沒有娛樂,生活十分單調(diào)。黃河一度想放棄,為此他跟父親吵了一架。黃青洲并沒怪罪兒子,只是對黃河說,“到哪里都是干活,到別的工地一樣要吃苦,再堅持試試看”。
黃河說,那一刻抬頭看到一臉汗水的父親,突然發(fā)現(xiàn)這幾年長期在外的父親老了很多,心里突然一陣酸,“我爸在外面干活很辛苦,不想讓他一個人撐起這個家,我也要挑起擔子”。這次“爭吵”后,黃河沒有再提過要回老家去,而是老老實實地一直陪著父親,直到去年海底沉管全部安裝結(jié)束。
記得有一年臺風來襲,為了讓貨船在臺風登陸前安全返航,黃河帶領(lǐng)班組弟兄在碼頭加班加點,連續(xù)奮戰(zhàn)30小時沒合眼,安全順利地完成了卸貨任務(wù)。
黃河回憶,他剛參建港珠澳大橋時,兒子還不到一歲,隨后幾年他很少回家,在這個荒島上過了三個春節(jié),父親更是常年在外。黃河說,“自己辛苦點,主要還是想孩子有個不錯的未來,以后讓他上學讀書沒有后顧之憂”。
父親黃青洲表示,這么多年在外務(wù)工,他最愧疚的是妻子,“我和兒子兒媳一直在外,她一個人在家持家,還要帶孫子,真的不容易”,說到這,硬漢流下眼淚。
“父子兵”“兄弟連”“夫妻檔”,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肩挑起一個個家庭的擔子,也挑起了港珠澳大橋這個重擔。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李正林、梁萬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