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口岸連接大橋橋頭
40歲出頭的何漢杰是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工地上的一名沉管舾裝工,“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工地上,我深深感覺做一個農(nóng)民工也很自豪”,正因為有這份自豪感,他在這個工地上干了一年后,從河南老家把自己的叔叔和兒子都帶來了。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港珠澳大橋建設工地上“父子兵”“兄弟連”“夫妻檔”常常被身邊的人津津樂道,更有像何漢杰這樣一家三代人同上陣,爺孫三人同一班組,齊心協(xié)力共建這一超級工程。為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他們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一米一米筑出這座世紀大橋;一節(jié)一節(jié)讓沉管隧道在伶仃洋海底延伸……
  
何飛翔“爺孫仨”工作中
伶仃洋上的“爺孫仨”
何漢杰是港珠澳大橋一名沉管舾裝工,為人沉穩(wěn),技術嫻熟。他2013年年初來到珠海牛頭島,在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工地上干了一年。2014年春節(jié),他回了趟河南老家陪家人過節(jié),從老家?guī)砹藘蓚€徒弟:一個是他的親叔叔何志軍,當年48歲,也是一名常年輾轉(zhuǎn)在各個建筑工地上的老建筑工;另一個是他的兒子何飛翔,那時才滿18歲,剛剛從汽車修理轉(zhuǎn)行來做建筑工人。到工地后,“爺孫仨”就一個班組,一師帶兩徒,成為沉管浮運安裝的黃金搭檔。
一節(jié)重約8萬噸,相當于一艘中型航母重量的標準沉管,在10艘大馬力拖輪的牽引及數(shù)十條警戒船護衛(wèi)下,浩浩蕩蕩駛往沉管安裝現(xiàn)場。和煦的春風拂過,溫暖的陽光灑落在施工船面上忙碌的工人身上。在沉管浮運途中,何志軍“爺孫仨”帶著工具走到“津安3”安裝船的甲板上,打量著沉管頂板上的纜樁。“我們的工作是一條龍,管節(jié)浮動前進行二次舾裝,不僅要把沉管頂上的那些東西裝好,還要把管節(jié)里面的那些觀測設備、照明線路裝好,這些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沉管浮運到位后又要抓緊把管頂上該拆除的物件迅速拆除,以最短的時間完成沉放準備;沉管安裝到位后,我們又把里面的那些管線、設備拆除……”雖然到項目工地上不久,何志軍介紹起工作來頭頭是道。
何志軍此前一直在開封、鄭州等地打工,修房修路。因為家里還有幾畝地,為了方便農(nóng)忙時也可以回家兼顧農(nóng)活,所以他一直不想離開河南。2014年春節(jié),侄子何漢杰從港珠澳大橋的施工現(xiàn)場回老家過節(jié)。告訴他港珠澳大橋建設工地從不拖欠工資,住空調(diào)房,領導經(jīng)常上島來慰問。這讓何志軍動了心,便跟著侄子何漢杰跑到珠海來了,一同來的還有他的侄孫子何飛翔。
何飛翔說,此前他先后在鄭州、西安等地闖蕩過,當過銷售員、汽車修理工,掙了點錢,也吃了不少苦。父親何漢杰在港珠澳大橋工地上干了一年,回家過年時說,感覺做個農(nóng)民工也很自豪,“看父親那神情,感覺修港珠澳大橋很牛”,何飛翔說,“這不,過年后我就跟著老爸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