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福州任職時,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辦事效率也難如人意。先提升硬環(huán)境還是軟環(huán)境?當時外商投資設廠,流程需要數月甚至一年以上,當看到130多個公章集中在一張1紙上時,習近平深感震撼,在經過一番調研以后,他將優(yōu)先提升軟環(huán)境作為突破口,推動實行“一棟樓”審批,提出“馬上就辦”的工作理念。
習近平一直將焦裕祿作為榜樣,對照自己。他也先后3次來到河南蘭考視察,2014年3月在焦裕祿干部學院的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了發(fā)人深省的“蘭考之問”:“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時間并不長,但給我們留下這么多精神財富,我們應該給后人留下什么樣的精神財富?”在2015年初同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他以“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總結了焦裕祿為縣委書記們留下的答案。

【習近平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習近平曾形容群眾是“考官”,滿意是“答案”。他也曾發(fā)自肺腑地說:
“我個人有個習慣,就是不說則已,說了就要過問到底,否則說的話就是廢話,不如不說。不要去浪費別人的時間,浪費自己的腦細胞。既然想到這件事,提出這件事,就要辦成這件事,辦好這件事。”
在正定,為了解決高征購的問題,習近平和時任縣委副書記呂玉蘭跑地區(qū)、跑省里、跑北京,將每年的征購糧從7600萬斤核減到4800萬斤,減幅達36.8%。為了推動“大包干”,在“中央沒文件,河北省委沒精神,石家莊地委領導沒講話”的情況下,習近平派人去鳳陽把小崗村的經驗帶回來,自己冒著嚴寒到村里宣講政策文件,1985年,全縣農業(yè)總收入達到4.3億元,比1982年翻了近兩番。
1989年,在寧德下黨鄉(xiāng),他動情承諾“下黨不改變面貌,我們就無顏面對父老鄉(xiāng)親”。針對下黨鄉(xiāng)幫扶工作,習近平強調水電項目不能成為“胡子工程”,辦一件成一件,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他3次到下黨鄉(xiāng)現場辦公,要求干部以一村一戶一人為對象去想路子,去解決問題,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上,才能實打實上一個新臺階。1991年1月,下黨第一條公路建成通車;12月,一座250千瓦水電站建成,直接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1996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牽頭負責對口幫扶寧夏,他表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一項政治任務,要堅決完成”。如何做?他先安排工作組去寧夏最貧窮、聯合國專家都評價為“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西海固拍了個短片,和其他省領導一起觀看后商定幫扶政策;親自在西海固翻山越溝地考察了6天;他選址并命名的“閩寧村”作為移民搬遷的樣本工程……逐步形成了對口扶貧的“閩寧模式” ,20多年間,解決了30萬人的飲水問題,完成了一百多萬人的大遷徙。
說了這么多,給小組最大的一個印象,就是習近平干工作的“實”。無論是發(fā)現問題的“身到心至”,思考問題的“抓本質、找規(guī)律”,還是解決問題時的“實干為先”,對于面對新挑戰(zhàn)、新機遇的我們,都有著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編輯/鶴鳴
來源: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