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符拉迪沃斯托克9月9日電 “海洋”全俄兒童中心:把中俄友誼根植于孩子們的心里
中新社記者 王修君
早晨的陽光透過藍天白云灑下,感覺有些溫暖。淡淡的海風混著青草香氣拂來,讓人神清氣爽。
這里是位于俄羅斯濱海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葉馬耳灣海岸邊的“海洋”全俄兒童中心。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其中,立刻就感受到大自然給予的愜意。
漫步其間。路左邊低矮的花椒樹排列整齊,透過其間可看到一群群孩子們正在進行軍訓;路右邊,則是一排高大楓樹,樹的間隙則掛著一幅幅畫工稚嫩的油畫,很明顯也是出自孩子之手。

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位于俄羅斯濱海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葉馬耳灣海岸邊的“海洋”全俄兒童中心。 中新社記者 王修君 攝
在這里,孩子是主角。“海洋”全俄兒童中心是俄羅斯四大兒童活動中心之一,每年都有約1.6萬名全俄各地兒童在這里度假療養(yǎng)。
但2008年和2013年,這里迎來了許多中國孩子。
2008年,中國汶川發(fā)生地震,時任俄羅斯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邀請1500名中國四川地震災(zāi)區(qū)中小學生到俄羅斯療養(yǎng),其中的890名中國孩子在這里度過了難忘時光。2013年,又有259名四川雅安蘆山地震災(zāi)區(qū)的孩子來到中心療養(yǎng)。
一轉(zhuǎn)眼,距離2008年汶川地震孩子到此療養(yǎng)已過10年。但這里的人依然對那段時光記憶猶新。

“海洋”全俄兒童中心是俄羅斯四大兒童活動中心之一,每年都有約1.6萬名全俄各地兒童在這里度假療養(yǎng)。 中新社記者 王修君 攝
該中心副主任娜塔莉亞當年參與了中國孩子們的接待。她說,2008年是中心第一次接待這么多的外國孩子。雖然任務(wù)十分緊迫,但中心在短時間內(nèi)就安排好了老師、翻譯。“我們盡一切努力,希望中國孩子們在這里能平復震后的傷痛”。
據(jù)2008年在中心療養(yǎng)過的北川學子席浚斐回憶說,當時在中心療養(yǎng)的不少孩子是藏族。他們的名字翻譯成俄語后叫起來有些難。但中心老師還是都把他們名字一一記住了。
娜塔莉亞說,盡管中國孩子們初來時不會俄語,但通過手舞足蹈,也很快能與俄羅斯孩子們打成一片。他們一起學習俄語,學習對方的文化,學習對方飲食習慣。“有的中國孩子還為俄羅斯孩子們表演了武術(shù)并制作了川菜”。
中心至今仍保留了當年孩子們臨走前留下的東西。走進主樓,可看到一幅毛筆字——“海洋中心是樂園”。在它旁邊,則是中國汶川地震災(zāi)區(qū)中小學生赴俄療養(yǎng)團贈送的“患難見真情”錦旗。
錦旗對面,是一張長桌子,上面擺滿了充滿四川特色的卡片、手工制品。這是中國孩子們在告別中心時留下的紀念品。它們被保存得很好,就像昨天剛放在這里一樣。
桌子一角有一摞中國孩子們寫的作文:
“在中心,我交了許多新朋友……我還有個搞笑朋友,我們都叫他馬小跳”。
“這里老師對我們十分親切和友好,給了我們家的感覺”。
“我想站在海邊高聲傾訴,我永遠不會忘了你們”。
隨手翻開,一行行稚嫩的文字中充滿了真情和友誼,雖歷經(jīng)十年,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溫度。

2008年,中國汶川發(fā)生地震,時任俄羅斯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邀請1500名中國四川地震災(zāi)區(qū)中小學生到俄羅斯療養(yǎng),其中的890名中國孩子在這里度過了難忘時光。 中新社記者 王修君 攝
娜塔莉亞說,中心把中國孩子們的作息時間表安排得滿滿的,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他們結(jié)識俄羅斯朋友。最后走時,中俄孩子們互相都為對方留下了美好、珍貴的回憶。
走上主樓二樓,這里是當年中國孩子們生活的地方。這里的寢室面朝大海,采光良好。寢室對面的墻上,還保留了當年中國孩子們生活、娛樂的照片。照片里,中俄孩子們手拉手參加活動,交換信件。從一張張笑臉上不難想象出孩子們當年在這里的生活。
該中心主任巴濟列夫斯基告訴記者,當年中國孩子們在這里生活得很愉快,和俄羅斯小伙伴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F(xiàn)在他們已長大成人。“如果童年建立起友誼,長大后就不會有沖突”。
巴濟列夫斯基說,中心現(xiàn)在已和中國多個機構(gòu)建立聯(lián)系,每年互相派出兒童和老師進行交流,要把中俄友誼根植于孩子們的心里,“中俄永遠是朋友”。
走出主樓,就是兒童中心的廣場,一群群孩子歡聲笑語地走過。時間已到正午,耀眼的陽光照在中心廣場的一座石碑上,把上面“海洋”這個俄語單詞襯托得分外搶眼。(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