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8日電(記者 宋宇晟)最近,6批次來自河南省企業(yè)生產的“辣條”被湖北省食藥監(jiān)局公布為不合格產品,并在湖北全省下架。然而,作為生產商的河南某公司卻堅稱,他們的產品遵照河南省相關地方標準,合法合規(guī)。
這樣的爭議再次讓曾火爆一時的“辣條”進入公眾視野。辣條從何而來?它又如何一步步成為今天的網紅零食?

資料圖:為加強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監(jiān)管,江西今年自4月26日起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校園及周邊“五毛食品”專項整治工作。 江國忠 攝
從零食到網紅
對辣條而言,2014年是關鍵的一年。
如果說這以前的辣條還只停留在中小學校周邊的小攤販間,那么這個時間節(jié)點之后的辣條漸漸走出國門,成了老外的心頭好。
這一年,大家赫然發(fā)現,在國內當時只賣五毛、一塊錢的辣條,在國外卻賣出了“天價”。
有人覺得自己每天吃著外國人花“天價”才能買的零食,顯得自己很富有。這樣的反差迅速被網友轉化成段子和表情包——“吃根辣條壓壓驚”、“讓我先吃根辣條冷靜一下”等調侃一度成為當時的“網絡流行語”。
2015年2月,一個名為“胖老外”的自媒體號上傳了一則品嘗中國零食的視頻。這些零食包括了果丹皮、大白兔奶糖,以及辣條。
當然,“胖老外”對辣條的反映頗具戲劇化——剛開始覺得辣條一股“味精味”,并聽說這種零食“不健康”,但僅過了5秒這包辣條就讓這個外國人贊不絕口。
這段視頻后來在B站上發(fā)酵,彈幕更是頗為壯觀。
不過這應該只能算辣條網紅之路的開始。到了2016年,辣條在海外越來越火。
這年2月,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在介紹中國人過春節(jié)的風(chī)俗(hē)習(wán)慣(lè)時,還提到了辣條。
片中對辣條的定義是“中國25歲以下年輕人最受歡迎的小吃”,并指出,據估計,辣條市場規(guī)模已達到每年500億元。
這樣的數據并非憑空談起,以廣西南寧、柳州、梧州、貴港四個城市的中小學生為例,一則調查顯示,2016年3-9月期間,在受訪的1325名中小學生中,食用辣條的有1103名,辣條食用率為83.3%。
正當辣條走向世界的時候,一些生產廠家迅速走起高端路線。國內生產辣條的某食品公司當時把網店打造的仿佛蘋果官網一般。
與此同時,價格也水漲船高——遠不是此前的五毛一包。

資料圖:北京某學校附近超市的各種零食,其中有不少辣條。中新網邱宇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