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① 姜愛舜與瞿俊杰父子。圖② 爺爺姜福臨在駕駛蒸汽機車。圖③ 姜愛舜在檢查內(nèi)燃機車。齊慧 攝
在鐵路行業(yè),一家三代是火車司機的很少見。京滬線南京東機務(wù)段就有一戶“火車司機世家”,祖孫三代姜福臨、姜愛舜、瞿俊杰都是火車司機。從蒸汽機車到內(nèi)燃機車,從內(nèi)燃機車到電力機車,從電力機車到高鐵“復興號”動車組,從慢時速30公里“飛”到350公里,從環(huán)境“臟亂差”變?yōu)?ldquo;潔凈美”……一家三代人見證了不同時代的鐵路歷史變遷,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fā)展速度。
爺爺姜福臨——
新中國首代蒸汽機車司機
“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拾破爛的,走近一看是機務(wù)段的。”這是蒸汽機車時代,鐵路火車司機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
爺爺姜福臨1934年出生,1951年參加鐵路工作,成為南京機務(wù)段解放型蒸汽機車學徒司爐工。隨后轉(zhuǎn)到國產(chǎn)建設(shè)型蒸汽機車上工作。
當時,上海與南京間,京滬鐵路滬寧段是唯一的一條鐵道線。線路設(shè)備技術(shù)含量低。“線路鋼軌使用的是短鋼軌,列車時速只有二三十公里。黑色的火車頭,拉著笨重的貨物喘息著,車輪駛過,發(fā)出‘哐當、哐當’的撞擊聲。”姜福臨回憶:“機車像搖籃,一路搖搖晃晃,站立不穩(wěn)。”
南京到常州,130公里,機車的牽引力靠人力不停地將灑過水的煤炭鏟起,精準投至大爐,是燒水后產(chǎn)生的水蒸氣把熱能轉(zhuǎn)化為機械能,“帶著輪子轉(zhuǎn)”。
“一鍬濕煤10斤重。每個班僅燒煤就要六七噸。途中還得同步配合瞭望信號、拉小水泵上水、開送風器排煙、檢查機車、給油和清理爐灰等作業(yè)流程。”姜福臨說:“焚火作業(yè)對司爐工來說是汗流浹背的重體力活,非常辛苦。”
“那時司機室噪音大,煙熏火燎,到處是煤炭、粉塵與煙灰。沒有電風扇,更別提空調(diào)了。冬天,司機室寒風刺骨;夏季炎熱,司機室在鍋爐旁被烘烤,溫度高達70攝氏度。”說起火車司機,姜福臨有道不完的辛酸。
安全是鐵路的命根子,列車運行安全基本依靠人掌控。姜福臨珍藏著一張1970年拍攝的黑白照片:他在蒸汽火車頭上,從司機室探出身子,觀察道口的信號燈。
“那時在駕駛過程中,我們必須一直保持這姿勢。”姜福臨解釋說,車頭前是蒸汽鍋爐,駕駛室里煙霧繚繞,火車行駛時坐在駕駛室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司機必須不斷把身體探出窗,才能不間斷瞭望線路和信號。遇到坡路或雨雪大風天,吃的苦更多。
“身上臟油衣,伸手不見五指,滿臉油灰和汗水,只有牙齒是白的。”工作環(huán)境苦臟累險,沒有退路,姜福臨硬是從那個艱苦的年代挺了過來。從蒸汽機車司爐,成長為副司機,他一步一個臺階,走得堅定扎實。
21歲那年,姜福臨榮升為新中國第一代蒸汽機車司機,這是他一生中感到最自豪的事情。
時代造就人,環(huán)境越是惡劣,越是能磨練人的意志。姜福臨經(jīng)常對子女和身邊的人說:“我對火車有特殊的感情,從沒后悔選擇這份工作。”
姜福臨選擇這份苦差,堅守了44年,直到1994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