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憲:小手藝也能做成大事業(yè)。剪輯:綦智鵬
趙樹憲沒有想到,隨著清宮劇《延禧攻略》的熱播,他和他制作的絨花成了新晉“網(wǎng)紅”——今年已經65歲的趙樹憲是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內的一位非遺傳承人,制作絨花已經有四十六載了。經他一雙巧手,蠶絲和銅條“變身”成五彩的花朵,被戴在了《延禧攻略》劇中女性角色的頭上,隨著電視劇的熱播,這一傳承千年的技藝重現(xiàn)榮光。
匠心堅守 四十六載制絨花
絨花始傳于唐朝,諧音“榮華”,最早只供宮廷享用。在明清進入鼎盛時期,之后流傳到民間,廣泛使用于婚嫁喜事以及一年三節(jié)(春節(jié)、端午、中秋)。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在南京舉行的第二屆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世界青年大會上,南京絨花榮膺組委會榮譽大獎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國手工藝。
據(jù)趙樹憲介紹,制作絨花的主要材料是蠶絲,整個制作過程分為“勾條”“打尖”“傳花”等多個步驟。首先,要將蠶絲煮熟后的熟絨,染成不同的顏色,制作絨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再用燒至退火軟化的黃銅絲捻成螺旋狀,成為“絨條”——做絨花最基本的部件。接著,用剪刀對絨條進行修剪、加工,變成各種形狀,即為“打尖”。最后再攢成各種花式,一朵絨花才算初步完成。

趙樹憲制作的絨花作品。本人供圖
就是這樣一道道精細的流程,對于制作者的手藝和經驗要求極高。就算同一朵絨花,也需要數(shù)支不同規(guī)格的絨條,因此,最簡單的絨花也要花費至少兩天時間來完成。
“做每一道工序都要有基本功,因為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做絨花就像蓋房子,有一道工序做不好都不行。”趙樹憲坦言。

趙樹憲在制作絨花。本人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