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fā):8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 鄭學(xué)富
今天是農(nóng)歷七月七日,現(xiàn)代人熱捧為“情人節(jié)”,古代卻不是這樣。古時候的此日,女子乞巧,娘家接閨女,文人曬書,所以又稱為“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曬書節(jié)”。
  
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在參加乞巧活動中的“穿針引線”游戲。 新華社發(fā)(汝濤 攝)
家家乞巧望秋月
乞巧習(xí)俗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xí)之”的記載。七夕之夜,女子手執(zhí)五色絲線和連續(xù)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借助月光,連續(xù)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針孔者稱為“得巧”,即獲勝者。反之就是輸家。輸家還要準(zhǔn)備獎品或禮物,頒發(fā)給勝者。
《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jié)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瑜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yīng)。”
《開元天寶遺事》中說:“七夕,宮中以錦結(jié)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shè)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dá)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南朝梁時的詩人劉遵有《七夕穿針》詩:“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花抽一縷,舉袖弄雙針。”描寫了穿針女子于花前月下,以穿雙針爭強(qiáng)斗巧的情景。
唐人林杰也有《乞巧》詩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手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明清時期更加流行的是投針驗巧,即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
《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師閨閣,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xì)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
在七月六日,就把一個水盆放在院子里,倒入“鴛鴦水”。“鴛鴦水”是指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或者是把河水和井水混合。露天過夜,第二天,再曬一上午,通過陽光的照射,水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到了下午,取出縫衣針輕輕地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在水底下折射出針影。如果針影形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便是勝者;如果針影是筆直的一條線,就是敗者。
《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細(xì)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婦或嘆,女有泣者。”
  
“七夕”民俗體驗活動上,青年們正在畫扇。新華社發(fā) (徐培欽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