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疑惑,在一些家長中并不少見。常有父母擔憂:陪著讀了這么多書,孩子能不能比別人強、對以后的升學有沒有幫助……都成了常見“焦慮”。對此,有專家認為,親子閱讀功利心太強,并不是好事。
“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知道該怎么給孩子選書,有些大人選擇的書,孩子并不喜歡。”閱讀推廣人袁曉峰告訴記者,這樣也很容易傷害孩子的閱讀興趣,影響親子閱讀效果。

繪本類童書近來很受小讀者歡迎。上官云 攝
“親子閱讀”到底該怎么讀?
“對親子閱讀感到焦慮的家長,很大程度都是自身觀念問題。”針對上述問題,閱讀推廣人、專欄作家李崢嶸說。
李崢嶸認為,親子閱讀真正目的在于讓孩子感受到閱讀樂趣,逐步培養(yǎng)認知能力,而不是像填鴨一樣的“技能式”學習,更不能攀比。
親子閱讀的關鍵在于“陪伴”的質量,不一定非要去圖書館看書,也不是單純耗時間。李崢嶸說,“有些家長的確堅持每天陪孩子看會書,但期間卻可能心不在焉,這是毫無意義的。”
“作為家長,在陪孩子閱讀時要真誠溝通,尊重個性特點,給他們發(fā)表不同意見的空間。”李崢嶸分析,其次要盡可能杜絕功利心,別把閱讀變成單向的知識灌輸。

資料圖:童書展架前,常能看到為孩子選書的大人。上官云 攝
李崢嶸建議,比如可以分別讀一本書,大人和孩子交流閱讀體驗,聯(lián)系生活、成長的點滴,啟發(fā)孩子多談談由此得到的感悟,增加閱讀樂趣,“閱讀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有時也是閱讀人生和生活的大書。”
選書“糾結癥”怎么破?
當然,除去引導孩子閱讀的方式要正確外,為不同年齡段、不同興趣愛好的孩子選擇合適的書,也十分重要。
“一般來說,低齡的兒童會喜歡圖畫量大,并且有一些‘機關’的圖畫書、翻翻書、立體書等。”陽光秀美童書館少兒事業(yè)部主任王滟明表示,這類書既是圖書也是玩具,可以多方面刺激兒童的感官,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書上。

資料圖:這本書書封上,印有“0~3歲寶寶自己看的數學玩具書”字樣。接力出版社供圖
王滟明說,7歲以下的兒童通常更加關注從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創(chuàng)作的圖書,7歲以上的兒童會更多關注自身之外的世界,會想要了解朋友、學校、社區(qū)等等,比如《HOW&WHY》美國經典少兒百科知識全書(低幼版),就是針對低齡兒童的一套百科入門書。
“給孩子選書﹐也要看小讀者的興趣點在哪里。”袁曉峰認為﹐家長選書時要盡量從兒童視角出發(fā)﹐而不是一味站在大人立場上﹐總想著要去教育孩子,“要相信故事的力量”。
親子閱讀的目標是為了讓孩子發(fā)自內心的愛上讀書、能夠獨立閱讀。專家建議,當低齡兒童有懵懂的自己看書的意識時,家長不妨適度放手,給他一個合理的閱讀空間。(文中張丹為化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