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章丘鐵鍋的打鐵師傅一天要打7萬錘。

正在打鐵的師傅。
編前
一部現(xiàn)象級的紀錄片,讓章丘鐵鍋脫離了原本的發(fā)展小徑,奪路狂奔,旋即在脫軌的邊緣岌岌可危,但顯然,這個“鍋”不該紀錄片來背。
一部好的紀錄片對非遺的傳播和發(fā)展無疑有正向促進作用,問題是如何讓這種影響能夠持續(xù)?這就需要真正的“生意人”和真正的匠人。
但不能只讓生意人成為非遺的受益人。要讓真正的手藝人活得有尊嚴。
-------------------------------------------------
對劉紫木來說,今年2月《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對他最大的影響,是讓他網(wǎng)店里的章丘鐵鍋,下架了3個月。
下架是主動的,也是無奈的,因為庫存的鐵鍋在紀錄片播出后幾分鐘即告售罄,而他廠里的師傅們,根本來不及打新的。所以,當整個章丘在熱火朝天地賣鍋時,紀錄片里出鏡的這家廠、這些師傅,遠離漩渦。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從“章丘無鍋”到“假鍋橫行”再到“無人問鍋”,全過程不到半年,頗有互聯(lián)網(wǎng)速度。
“我做了20年互聯(lián)網(wǎng),知道網(wǎng)紅的結局是什么。”半年過去了,劉紫木到廣州參加首屆非遺品牌大會,章丘鐵鍋的熱度淡去,他不再是媒體追逐的對象。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他笑著說,王玉海師傅的鍋還欠著1000多口,希望顧客不要著急。
劉紫木接觸章丘鐵鍋實屬偶然。2012年,有人提著一口黑乎乎的鐵鍋走進他的辦公室,嚇了他一跳。聊了之后,他得知了一個關于章丘鐵鍋的略顯傷感的故事。
這個人原本在酒店工作,見識過章丘鐵鍋的好用,于是請了一些師傅來打鍋,開起了電商,賣得也不錯。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鍋賣得越來越好,假鍋也越來越多,很快真鍋就被打垮了,難以為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