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觀: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政績乃施政之果,政德乃施政之本。
國學大師錢穆曾對“以政為德”解釋說,“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為政者當以己之德性為本”。
對于率領現(xiàn)代執(zhí)政團隊的中國領導人來說,涵養(yǎng)政德不僅像過去一樣重要,還要注入時代要素。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在重慶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就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他還詳細闡釋了“政德”的核心要義——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明大德,即要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守公德,即要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嚴私德,即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
時政觀察人士指出,以上重要論述,是對新時代領導干部政德思想外延和內涵的一次系統(tǒng)闡述,對新時代黨建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在今年中共迎來97歲生日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舉行第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發(fā)表的講話中再次指出,“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做廉潔自律、廉潔用權、廉潔齊家的模范”。
有評論認為,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的政德建立,有利于形成“頭雁效應”,營造出良好的干事氛圍。

資料圖:這是2018年2月12日上午,習近平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zhèn)考察時同居民群眾一起磨豆花。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wǎng)
——政風觀:浚其源、用其賢、干其事
政風藉由政德形塑而成,外顯于政治生態(tài)。
在近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指出,營造良好政治生態(tài)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基礎性、經(jīng)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養(yǎng)正氣、固根本,鍥而不舍、久久為功”。他還指出,要把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作為重要著力點,突出政治標準。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在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就曾強調選人用人的重要導向作用。
根據(jù)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最新精神,未來將進一步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思路、創(chuàng)新模式,以大力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為基礎,以強化實踐鍛煉為重點,以確保選準用好為根本,以從嚴管理監(jiān)督為保障,“健全完善年輕干部選拔、培育、管理、使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又統(tǒng)籌推進的全鏈條機制”。
中央不僅對選拔優(yōu)秀年輕干部作出系統(tǒng)性部署,還多次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撐腰打氣,并建立制度性保障。
從十九大,到慶祝海南建省辦經(jīng)濟特區(qū)30周年大會和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大會,“旗幟鮮明為那些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成為中國領導人口中的高頻話語,釋放出營造實干風氣的重要信息。
政績、政德和政風之三觀,折射出的是權力的使用邏輯,而民眾的評價和歷史的檢驗將是最重要的“試金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