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小時候,在他的臥室里,掛著一大幅中國地圖,上面既有大陸,也有臺灣,還標出了一千多個縣名。中學時,中國歷史和中國地理一直是他最有興趣、學得最好的科目,他在中學時讀過印象最深的一本書則是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
1981年,時任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生理系副教授的蒲慕明,為學校和北京醫(yī)學院聯合開辦的細胞生理講習班授課,這是他離開大陸32年后第一次回國。當時北京留給他的印象是,一入夜到處都很暗。學員們雖然很少提問,但做筆記十分認真。從那時起,他就告訴自己要經?;貒ぷ鳌?/p>
1982年夏天,蒲慕明來到南開大學,幫助南開大學生物物理實驗室研制單離子通道電記錄儀,他從美國帶回來的低噪音放大器和圖紙派上了用場,中國第一臺自制單離子通道電記錄儀就此建成。1983年夏天,他又到了清華大學開了一個全國性的生物物理講習班。

蒲慕明(左一)在南開大學慶祝中國第一臺自制單通道電記錄儀成功。中科院神經所提供
從1984年到1986年,蒲慕明受聘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后的首任主任。那一次,他就想過全職回大陸工作,但當時沒有任何科研經費,無法做研究。蒲慕明只好帶著事業(yè)未競的遺憾,離開了北京。從1988年到1991年,他又參與了香港科技大學的籌備。

1984年9月,蒲慕明(左三)出任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首任系主任。中科院神經所提供
“臨危受命”創(chuàng)建神經所,力排眾議建非人靈長類平臺
“幾乎憑一己之力在上海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神經科學研究所。”國際格魯伯神經科學獎在評述他的科學貢獻之后,加了這樣一句話。對這一說法,蒲慕明很不以為然,但他的同事們卻覺得“當之無愧”。
蒲慕明1999年創(chuàng)建中科院神經所并擔任首任所長,稱得上“臨危受命”。當時的腦研究所只剩下3個研究組,科研陷入了困境。在蒲慕明帶領下,僅用了短短4年,神經所的13個研究組,就突破了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的紀錄。2003年起,在全國科研院所中第一個引進了國際化的科研評估體系,與此同時探索了人才的流動與退出機制。2009年,組建了腦疾病研究中心,建設了非人靈長類平臺。2011年,神經所參加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獲得生物科學類第一。2016年,構建出世界上首個非人靈長類自閉癥模型。去年11月27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

蒲慕明辦公室的冰箱上,張貼著刊載了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論文的《細胞》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