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迷思:要不要混“圈子”
周國平曾說過:“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墒俏壹炔辉溉淌軐Ψ降姆ξ?,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當代年輕人更特立獨行,喜歡獨處,這些話被不善交際的年輕人奉為圭臬,但如果是中國人,一定離不開圈子。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肯定走得更遠,所以圈子肯定是要“混”的,關鍵看怎么“混”。
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的《混亂》一書中有一個結論是:我們總是被相似的人吸引,喜歡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每一個人都愈發(fā)只關注自己的圈子和世界。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同型相配”。如果這種模式無休止地重復,那我們將會失去聽很多不同聲音的機會,只是在鞏固舊的人際關系,難以開辟新的關系,總是禁錮在舒適區(qū)里。
我們該如何跳出小圈子?俞敏洪的建議是:走進比自己更加厲害的人群中去。俞敏洪的交友原則是“交朋友寧為牛尾不為雞頭”,他寧可做牛屁股,跟著一幫牛人跑,也決不當雞頭,帶著一幫小嘍啰,他不斷地跳出熟悉的小圈子,開辟新的大圈子。

俞敏洪。攝影:鄧攀
新東方上市后,俞敏洪的朋友圈變成了中國最著名的企業(yè)家:柳傳志、馬云、李彥宏、馬化騰等等。俞敏洪說自己跟這些朋友吃飯的時候,可以一句話都不說,給他們端茶倒水都沒問題,但這些人的一句話有可能就能成為他做新東方的指路明燈。所以,混圈子關鍵是要打破舒適區(qū),學習更牛的人的策略,提升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