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空間實驗室階段的飛行任務目標全面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邁入“空間站時代”。圖為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首飛。(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 攝
(兩會訪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詳解“空間站時代”
中新社北京3月5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詳解“空間站時代”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從2013年開始,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每年都在全國政協(xié)大會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并介紹最新進展。“神舟十號”、“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今年,他講述“空間站時代”整體規(guī)劃。
中國空間站什么樣?
周建平說,中國空間站基本構型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組成,這三個艙每個都重達20噸以上。這種三艙構型可以對接兩艘載人飛船、一艘貨運飛船。
其中,核心艙用來控制整個空間站組合體,兩個實驗艙分別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體、基礎物理等方面的科學實驗。目前各艙段都處于初樣研制階段。
周建平還說到將與空間站伴飛的光學艙亦在研制中,它將搭載2米口徑的巡天望遠鏡。這臺望遠鏡的分辨率與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相當,但視場角是后者的200多倍,它將在大范圍巡天科學研究方面顯身手。
中國空間站如何建?
“我們計劃在2020年前后發(fā)射空間站試驗核心艙。”周建平說,發(fā)射目的在于驗證空間站關鍵技術。完成驗證以后,將陸續(xù)發(fā)射兩個實驗艙與之對接,空間站也將從建造階段轉入運營階段。
從試驗核心艙階段開始,航天員也將在建造空間站中肩負重任,他們要多次進行復雜的出艙活動。
周建平解釋,受制于當前運載火箭的整流罩內部空間等因素,許多更大型的科學載荷只能“搭乘”貨運飛船升空。屆時,航天員需把這些載荷從氣閘艙轉運出去,然后與機械臂協(xié)同完成載荷的在軌安裝、調試、升級等工作。
中國空間站誰來用?
“空間站的常態(tài)化模式是3名航天員長期飛行,乘組定期輪換。輪換期間,最多有6名航天員同時在空間站工作,完成交接后,前一個乘組再乘坐飛船返回地球。”周建平說。
外界注意到,目前唯一在軌的國際空間站將于2024年左右退役,到那時,中國將成為唯一擁有在軌空間站的國家。
周建平受訪時重申,中國的空間站既是為中國科學家、也是為全球科學家提供非常好的科學探索平臺,他有信心空間站里將涌現(xiàn)出更多科學成果,有望揭示宇宙的諸多奧秘。(完)
原文標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詳解“空間站時代”
原文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3-05/845981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