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科學家”
火箭升空的那一刻最為壯觀,但也是載人飛行最危險的時刻。楊利偉回憶自己的首飛經(jīng)歷時曾對記者講述過一件驚心動魄的事情:當時,火箭在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時,突然與飛船產(chǎn)生了共振,艙內(nèi)的一切,包括楊利偉自己都開始急劇振動。加之疊加了8個G的負荷,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臟六腑似乎都要被振碎,以為自己就要犧牲了。
事后,楊利偉將飛船上的情況反映給科研人員,這一現(xiàn)象立刻引起了科研人員的高度重視,他們迅速開展全面排查,對火箭系統(tǒng)的各個部件徹底做了技術歸零,一次次故障再現(xiàn),一次次反復篩選,最終找到了問題癥結。所付出的艱辛遠遠大于重新組裝一枚火箭。此后,我國火箭技術穩(wěn)步提升,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載人火箭之一。
飛船陽面溫度高達120攝氏度,而背光的一面卻在零下120攝氏度。在這樣惡劣的真空環(huán)境下,如果沒有防護,人體就會由于強烈的壓力反差,導致體液沸騰、臟器破裂,持續(xù)不了2分鐘人就會死亡。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航天員一邊訓練,一邊親身參與實驗論證艙外航天服的研制,與科研人員一起圍繞艙外服的防護性、操作活動性和適體性開展集智攻關,加快了我國航天服研發(fā)的進程。
近20年來,航天員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積極參與系統(tǒng)設計、產(chǎn)品研制、技術攻關,出色地完成了100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先后對在軌實驗裝置、醫(yī)監(jiān)醫(yī)保設備等提出300多條改進意見,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太空科學家”。
祖國利益高于一切
“祖國利益高于一切”這塊標語牌在航天員大隊矗立了20年,這8個字早已深深銘刻在每一名航天員的心中,始終激勵著他們繼續(xù)奮斗,不斷用一個又一個“第一次”書寫祖國榮耀。
2008年9月27日16時30分許,是翟志剛打開飛船艙門,開始太空行走的計劃時間。一切準備就緒,不料,意外卻發(fā)生了:當他開啟艙門時,艙門絲毫沒有反應。此時,飛船即將飛出測控區(qū),若打不開艙門,出艙活動就要延遲。
翟志剛和劉伯明、景海鵬迅即啟動預案,用輔助工具連續(xù)撬了3次,終于打開了中國人信步蒼穹的大門。就在此時,“意外”接踵而至:軌道艙突然響起火災語音預警,并不斷重復。
危急時刻,翟志剛和劉伯明二人四目相對,他們都從對方堅毅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強大的力量。翟志剛堅定地說,不管接下來發(fā)生什么事情,完成任務是首要選擇。經(jīng)過商議,二人臨時改變出艙程序。16時43分許,身著“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翟志剛,揮動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向地面報告:“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請祖國放心,我們堅決完成任務!”
飛離地球越遠,心與祖國貼得越近。每次飛臨祖國上空,航天員們的心跳都會加速,會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國的版圖,情不自禁地隔著舷窗觸摸她、擁抱她,每次都會熱淚盈眶。
景海鵬第三次飛天前,很多人問他,你已經(jīng)功成名就了,也是快50歲的人了,還要去飛嗎?還要再去冒險嗎?景海鵬說,我是一個從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名航天員,實現(xiàn)人生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一個又一個臺階,所有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yǎng)的結果,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回報,只想盡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幾年、多飛幾次!
無悔的選擇
吳杰、李慶龍、陳全、趙傳東、潘占春是我國首批航天員。十幾年前,當黨和人民需要時,他們懷揣飛天夢想,經(jīng)過層層選拔從四面八方集聚北京。十幾年來,他們一心只為飛天,一次次接受祖國挑選,一次次與飛天失之交臂,有的曾3次入選梯隊,有的至今不為人知。如今,他們因超過黃金飛行期,再也沒有機會為祖國出征太空,但他們像當年毫不猶豫地參加選拔一樣,堅決服從組織安排,退出現(xiàn)役航天員隊伍。
撫摸著航天員紀念章,已年過半百的他們,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淚水,這其中有不舍,是一名航天員對飛天夢想的不舍,但更多的是愧疚,一名軍人對未能履行為祖國出征誓言的愧疚。“他們的等待與神舟飛天的輝煌一起,構成了中國航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頁。”中國航天員中心黨委書記李新科說。
航天員鄧清明,是目前航天員大隊唯一沒有執(zhí)行過飛天任務的首批現(xiàn)役航天員。20年來,他2次入選備份乘組,2次與飛天失之交臂。神十一任務發(fā)射前一天,總指揮部會議最終決定由景海鵬和陳冬執(zhí)行任務,鄧清明作為備份。
又一次失去飛天的機會,又一次止步于發(fā)射塔前,鄧清明的心情十分復雜。“當時,景海鵬和陳冬表達了決心,我也應該說幾句。千言萬語卻只化作了一個簡單的動作,我轉身面向海鵬,緊緊地抱住他,發(fā)自肺腑地說了句:“‘海鵬,祝賀你!’”那一刻,問天閣大廳靜得出奇。那一個擁抱長達兩分鐘,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每一名航天員都具備執(zhí)行載人飛行任務的資格,由于受任務密度和條件制約,不可能每個人都有機會飛天,只能按照綜評成績排名確定主備份人選。很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績相差很小,小到一兩分,甚至僅僅零點幾分。
多年來,在航天員中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戰(zhàn)友飛就是自己在飛!因為在這樣一個備受關注的歷史偉業(yè)中,最重要的是任務成不成,而不是誰上沒上。在航天員大隊,個人的榮辱得失顯得那么微不足道。(經(jīng)濟日報·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記者 姜天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