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共中央有啥“政治秘訣”?
馬學玲 闞楓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中國經濟的路線圖。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巨輪的動向牽動全球神經。是故,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一出,國內外政經界人士、專家學者即予研讀、解析。
中共十八大以來,面對復雜的局面,中國經濟仍年均增長7.1%,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wěn)定器,亮眼表現(xiàn)令人詫異。掌舵中國經濟巨輪乘風破浪前進,中國共產黨的訣竅何在?
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部署完來年經濟怎么干之后,都會對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提出“政治要求”。人們往往注重前面的“干貨”,認為后面這些只是“套話”。而實際上,如何領航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共的“政治秘訣”蘊藏其中。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秘訣一:統(tǒng)一思想和行動,防止“政令不出中南海”
世界第一大執(zhí)政黨,治理第二大經濟體,如何有效號令三軍至為重要。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守紀律、講規(guī)矩,維護中央權威,不允許出現(xiàn)“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情況。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領導干部的“政治要求”,首先體現(xiàn)在思想認識上。
作為十九大之后的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7年的會議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四個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統(tǒng)一到黨中央對明年經濟工作的部署上來。
2016年的會議強調,做好經濟工作,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體現(xiàn)在黨領導經濟工作之中。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把落實黨中央經濟決策部署作為政治責任,黨中央制定的方針政策必須執(zhí)行,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案必須落實。
2015年的會議強調,各級領導干部務必把思想統(tǒng)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把握正確方向,腳踏實地推進。
2014年的會議號召,全黨要統(tǒng)一思想、奮發(fā)有為,認真貫徹落實這次會議各項部署,努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2013年的會議則強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定,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部署、總動員,完成決定確定的改革任務時間緊迫。要加強學習、吃透精神,全面準確領會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推動全黨全社會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全會精神和中央要求上來。

湯彥俊 攝
秘訣二:加強學習提高本領,避免“外行領導內行”
要駕馭中國經濟這艘巨輪,統(tǒng)一思想和行動還遠遠不夠,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還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本領。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提出:要加強學習和實踐,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弘揚專業(yè)精神。
作為“學習型”政黨,中共歷來注重學習。延安時期,中共就以“本領恐慌”告誡干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不斷“勸學”“促學”,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
為了告誡大家抓緊學習、增強本領,在2013年3月1日舉行的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重提毛澤東1939年在延安的講話:“我們的隊伍里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
習近平在這次講話中指出,“如果不抓緊增強本領,久而久之,我們就難以勝任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繁重任務。”
這一要求,也多次出現(xiàn)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中。如:2012年會議要求“加強領導干部能力建設,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科學化水平”,2014年會議要求“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強黨領導經濟工作專業(yè)化能力”,2016年會議要求“加強學習,提高本領”。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秘訣三:注重調查研究,著眼解決實際問題
搞經濟,抓改革,落實中央部署,不能紙上談兵。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到了“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求找準短板弱項,解決實際問題。
重調研,這并非中央經濟工作會首次提出的工作要求。十八大以來,2014年、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要求“深入調研”,2012年的會議還提到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
求真務實、調查研究,這是中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共在不同歷史時期均強調調查研究這一謀劃工作、科學決策的工作方法。
十八大以來,調查研究高頻度出現(xiàn)在中央會議的通稿中。例如,2014年1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健全領導干部帶頭改進作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機制。2016年2月23日的中央深改組第21次會議強調,要重視調查研究,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氣。
縱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深入基層、深入調研到如今的“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可以看出,中央在對各級黨政干部經濟功底的要求中,“調研”這是一堂必修課、一項基本功。

中新社發(fā) 廖攀 攝
秘訣四:獎懲分明,鼓勵干事創(chuàng)新
抓經濟,搞建設,既要有工作能力方法上的硬要求,也要有體制機制上的硬保障。黨政干部自身要掌握領導經濟的能力與方法,外部環(huán)境上,也要為干部亮明獎懲機制,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引導廣大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完善對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執(zhí)行、監(jiān)督、考評、獎懲等工作機制”“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為干部大膽創(chuàng)新探索撐腰鼓勁”……這些就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干部明確的硬保障。
2016年的會議則提出,要抓住想干事、敢干事這兩個關鍵點,健全正向激勵機制,促進干部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
端正政績觀。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不以GDP論英雄”被一再強調,檢驗一方官員的政績,更多是去看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tài)文明等。
破除庸官懶政。近年來,中央在干部選任環(huán)節(jié)強化能力考核,在干部管理上探索“能上能下”,官場上不犯事也不干事的“太平官”也要掉“烏紗帽”。
鼓勵敢闖敢試。“容錯糾錯機制”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地方,諸多省份出臺文件,探索公務員隊伍中的“容錯機制”,列出免責清單,鼓勵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
獎優(yōu)、治庸、罰劣,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干事者有為又有位,這是中共中央領航中國經濟的又一“政治秘訣”。
有人可能會問,成功駕馭中國經濟發(fā)展大局,中共的真正“法寶”是什么?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中的話說就是“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放眼2018年,是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guī)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如此重要年份,“掌舵者”中共中央如何領航中國經濟行穩(wěn)致遠,全球矚目。
(原標題:掌舵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共中央有啥“政治秘訣”?)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12-23/840747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