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日電 題:防震減災“一帶一路”合作的現(xiàn)狀與未來——訪中國地震專家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全球地震活動和地震災害主要集中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部分國家恰恰位于兩大地震帶。中國在“一帶一路”防震減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展望?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地震專家。

資料圖:校園演練學生在地震中的緊急疏散轉(zhuǎn)移和救援。劉忠俊 攝
危機:“一帶一路”的“震動模式”
“歐亞地震帶橫穿‘一帶一路’區(qū)域。”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副司長王滿達向記者展示的“一帶一路”沿線地震震中分布圖,王滿達注意到,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防震減災基礎能力薄弱,表現(xiàn)在地震監(jiān)測能力弱、建筑物抗震設防標準低、應急救援能力差。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當?shù)氐幕A設施和建設工程大幅增加,地震安全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
現(xiàn)狀:防震減災合作的四大舉措
作為世界上少數(shù)設有專門從事防震減災機構的國家,中國地震局已與“一帶一路”沿線的41個國家建立雙邊合作關系,簽訂22份合作協(xié)議或備忘錄。
王滿達說,中國開展“一帶一路”防震減災合作表現(xiàn)在四大舉措:
首先是援建或合建地震監(jiān)測臺網(wǎng)。中國已基本建成覆蓋全國、由3100多個臺站組成的地震綜合觀測臺網(wǎng),基于這些經(jīng)驗,中國為老撾、緬甸、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建設了24個地震臺站及5個數(shù)據(jù)中心。今年啟動的“中國—東盟地震海嘯監(jiān)測系統(tǒng)”等項目,預計新增45個境外地震臺站。
其次是推進震災防御工作服務重大工程建設,例如為中緬油氣管線、斯里蘭卡科倫坡電視塔、中國—馬爾代夫友誼大橋、柬埔寨達岱水電站等12個戰(zhàn)略項目提供地震安全性評價服務。
第三是提供地震人道主義救援及應急能力建設援助。中國國際救援隊是亞洲第二支經(jīng)過聯(lián)合國認證的重型救援隊,先后赴伊朗、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新西蘭、尼泊爾等國實施地震救援行動,成功搜救出5名幸存者,并為近5萬名災民提供醫(yī)療救助。中方還為來自新加坡、蒙古國、尼泊爾、馬來西亞等國的124名救援隊員提供應急救援培訓。
第四是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科技合作。其中,通過實施中蒙遠東地磁場重力場及深部構造觀測與模型項目,為蒙古國編制首份地震目錄和蒙古地區(qū)地震區(qū)劃圖。
展望:四大科學計劃打造新平臺
“地震觀測僅是了解防震減災基本背景的手段,我們還需要深化防范災害的認識和技術,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麗說。
王滿達認為開展防震減災合作還需解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性不足、領軍人才不多、大科學計劃不強等難題。
2017年6月,中國地震局公布了“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xiāng)”、“智慧服務”四大科學計劃。中國還計劃在今年發(fā)射自主研制的多載荷、高精度電磁監(jiān)測試驗衛(wèi)星。
王滿達表示歡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參與進來,引進量子通信、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數(shù)據(jù)等新技術,打造“一帶一路”區(qū)域防震減災科技合作計劃。(完)
(原標題:防震減災“一帶一路”合作的現(xiàn)狀與未來——訪中國地震專家)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10-02/834586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