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與開放如何平衡?
盡管有游客對清華、北大限流的管理辦法表示理解,但上述旅游專家劉思敏還是把校方的舉措理解為一種“限制”。
“國外著名大學,無論是劍橋、牛津,還是哈佛大學,根本沒有圍墻,高校理應從內(nèi)到外表現(xiàn)出一種開放的精神。”劉思敏認為,高校是傳播知識的最高殿堂,對文明有所敬意的人就會想去游覽參觀,學校抱以限制的態(tài)度并不可取。
然而,清華西門外游客排隊留下垃圾遍地的現(xiàn)象被曝光后,一度在網(wǎng)上引發(fā)爭議,有網(wǎng)友就認為,高校游熱度不減,游客不文明游覽行為也不斷被曝光,高校采取的限制措施多少有些無奈。
就讀于北京大學的郭甜(化名)就非常贊成學校采取一些限流方式,她告訴中新網(wǎng)記者,游客爆滿對在校師生的教學、生活都有一定影響,特別是擠占公共資源,例如,擠占校園食堂。
“學校食堂的補貼力度很大,沒有校園卡基本不能買吃的,有些游客就拉著學生幫他們刷卡,食堂里的座位也不是很充裕,有游客就特地選在人多的時候去感受北大食堂的氛圍。” 郭甜說。
而每年櫻花盛開之際,武漢大學內(nèi)的櫻花大道總會吸引無數(shù)游客集中拜訪。桑祖南就對中新網(wǎng)記者坦言,武大到了櫻花季的時候,師生能躲開就躲開,人多的那幾天盡量不安排課程,這確實給教學工作帶來些許不便。
但桑祖南認為,如果作為非集中的,作為常態(tài)化的開放,高校讓游客來參觀,是社會了解校園文化的一種途徑,他反問說,“學校每天做各種招生宣傳,對社會去宣傳,何不開放校園讓大家了解你呢?”
因此,桑祖南表示,對高校游的有效引導很重要,旅游存在承載量的問題,承載量過重會對校園設施、環(huán)境保護等帶來巨大壓力。
“這些年來,武大櫻花游進行了從收門票到不收門票、預約進校的探索,通過預約可以減緩這種壓力,使校園接待游客的方式更有秩序。”他說。
劉思敏則認為,高校游熱度不減考驗的是一些高校的管理水平,民眾對于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高校接待能力也應與此相呼應。(完)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8-05/829630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