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專訪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總領隊、中科院研究員徐柏青
2017年1月19日拍攝的崗布冰川,崗布冰川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浪卡子縣與康瑪縣交界處。在青藏高原廣泛分布著這樣暗藏自然環(huán)境密碼的冰川,它們也是此次科考的重要研究對象?!⌒氯A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壯美的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這片神圣的凈土埋藏著無數有待探尋的奧秘。2017年6月17日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規(guī)模綜合性科考在拉薩正式啟動,距離上一次如此全方位的綜合科考,已經過去了40余年。
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兵分四路——湖泊與水文氣象考察隊負責為高原湖泊“做體檢”;冰川與環(huán)境變化考察隊負責鉆取冰芯,并探尋“芯”中的氣候環(huán)境“密碼”;古生態(tài)與古環(huán)境考察隊負責追尋史前人類的高原足跡;生物與生態(tài)變化考察隊負責為高原珍稀動植物居民“查戶口”……
為什么要在40年后再探地球第三極?這次科考如何進行?有什么特點?在海拔5000多米的藏北科考營地,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總領隊徐柏青接受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的獨家專訪。
Q:為什么要進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
A:既要對青藏高原“四大巨變”做出科學解釋,也要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滿足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
記者:為什么在時隔40年后,再次組織青藏高原綜合科考?
徐柏青:本世紀以來,在全球找不到第二個地方像青藏高原這樣,變化如此之快,我們概括為四大巨變。我們亟須對這種變化做出科學的解答。
一是氣候巨變。一方面是氣溫提升快。全球平均每10年升高0.17攝氏度,而青藏高原是每10年升高0.3到0.4攝氏度。另一方面是降水變化大。青藏高原總體上變暖變濕潤,但內部空間差異大,北部變濕,南部變干。我們認為這里在發(fā)生氣候轉型,其標志就是整體變暖變濕,說明季風與西風相互作用的過程發(fā)生了重大轉變,但原因尚不明朗。到底是人類活動,還是自然氣候的影響機制發(fā)生了變化?這是縱貫科考的大問題,是總領全局的問題。
二是“亞洲水塔”巨變。在冰川加速退縮的背景下,一方面是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冰川加速退縮,另一方面則是受西風帶影響的北部、尤其是西北部的冰川,有些很穩(wěn)定,甚至在前進。這讓我們很迷惑。
三是環(huán)境巨變。拿湖泊來說,儲水量每年增加80到100億噸。許多湖泊在快速擴張,如色林錯、納木錯等,有的咸水湖在變淡。而從崗底斯山脈到雅魯藏布江河谷,有些湖泊反而在萎縮。
四是生態(tài)系統突變。本世紀以來,青藏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整體趨好,生長季延長,初級生產力(產草量)增加,蓋度增加,這是利好消息。但也有不利之處,即災害風險增加,如泥石流、滑坡、冰湖潰決、冰崩更為頻繁等。
四大巨變,總的驅動是季風與西風相互作用的變化。探究這些變化的原因,是這次科考最主要的原因。
記者:還有別的原因嗎?
徐柏青:有。這次科考,我們提出有兩個面向,一個是面向生態(tài)文明建設,一個是面向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
青藏高原作為國家生態(tài)安全屏障,首先表現在它有水源涵養(yǎng)的作用。它是生態(tài)源、氣候啟動區(qū),在這里開展科考,可以推動國家公園建設,成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國家加大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涉及環(huán)境評估、災害風險防范、氣候災害應對能力建設等,我們要通過科考,加強不同國別自然承載力的評估,建立環(huán)境危機應對機制,確保農業(yè)安全、水資源安全等。
我想強調一點,這是一次泛第三極的綜合科學考察,也是一次開放包容的科考。我們邀請沿線國家,乃至發(fā)達國家的科學家參與進來,共同研究第三極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對其內部及周邊地區(qū)帶來的影響,探討應對措施,保證多邊科學家在聯合考察中能達成科學上的共識。
記者:從“青藏高原”到“第三極”,再到“泛第三極”,這些概念是如何提出來的?
徐柏青:這三個概念就像俄羅斯“套娃”。“青藏高原”是中國科學家提出的,主體就是青海、西藏,還涉及新疆、甘肅、四川和云南等省區(qū),面積約260萬平方公里。
但“青藏高原”這個名字太具有中國特色了,國際上有一些別的稱呼,我們認為有必要結束這種命名混亂,提出一種國際上廣泛接受的科學術語。
2008年,《自然》上發(fā)表文章,提出“第三極”概念,后來被廣泛接受。第三極包括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地區(qū)、喀喇昆侖山脈、帕米爾高原,面積約500萬平方公里。
“泛第三極”是剛提出來的,標志是中科院去年開展的國際合作重大項目——“泛第三極環(huán)境研究”。泛第三極的區(qū)域面積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涉及人口達30億。
從地球演化歷史看,從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以及伊朗高原隆起,到高加索、喀爾巴阡山的形成等,在地質演化上都是特提斯造山運動的結果,屬于一場板塊運動。而從環(huán)境影響角度看,這一系列高原所產生的環(huán)境影響具有一致性,作為一個整體在影響歐亞的氣候環(huán)境,即加強了季風,塑造了當今亞洲或北半球的氣候環(huán)境格局,又正在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影響了礦產資源的形成,產生了一系列其他資源環(huán)境效應。所以說,我們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實際上考察范圍并不局限在中國境內,涉及到中亞、伊朗高原、東歐等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氣候影響機制是一致的,也有共同的特征,即南澇北旱。這些地區(qū)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可能是氣候系統的自然變化過程,也可能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值得我們去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