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學生在教室上語文課。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
教育部還指出了存在的困難與問題。一是部分地方行政部門、學校、教師認識還不到位。以考試成績、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重要指標的狹隘政績觀,造成學校應試教育傾向、校際間分數攀比和畸形競爭,部分地方和學校對有償補課態(tài)度曖昧,甚至默許縱容。一些地方和學校一味強調學生和家長需求,不能正確認識有償補課對學生成長、教育公平、社會風氣的消極影響,不能準確理解有償補課治理有關規(guī)定,工作重點不明、方向不清、敷衍應付。少數教師認為教師待遇低,所以靠有償補課賺錢理所應當,忽視了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應盡的職責義務,忽視了教師言行規(guī)范應是學生楷模的道德?lián)敗?/p>
二是有償補課行為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高中特別是高三年級受高考指揮棒和高考升學率驅使,存在組織學生補課并收取補課費的現(xiàn)象,一些初三年級也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問題。一些教師受利益驅動鋌而走險,以更為隱蔽的方式組織或參與有償補課。
三是有償補課行為發(fā)現(xiàn)和查處比較困難。一是發(fā)現(xiàn)難,教師有償補課的形式更加隱蔽,租用在居民區(qū)或者學生家長提供的場地,外界很難發(fā)現(xiàn)。二是調查取證難,舉報者擔心被打擊報復不愿出面指證或配合調查,一些參與有償補課的學生和家長甚至刻意包庇,協(xié)助教師對抗調查。另外,教育部門權限有限,執(zhí)法手段單一。
四是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jiān)管存在困難。目前,社會上相當一部分培訓機構是以文化咨詢公司等名義在工商部門注冊成立,教育部門對他們進行有效監(jiān)管缺乏法律授權,也難以取得其他部門的配合。無序發(fā)展的校外培訓機構對治理中小學有償補課造成很大影響。一是利誘在職教師到培訓機構參與有償補課;二是假借公辦學校教師之名進行虛假宣傳,欺騙學生家長,也造成了大量公辦學校教師參與有償補課的假象;三是虛假舉報,增加治理成本;四是一些培訓機構大量補習學校課程教學內容、上新課,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五是助長應試教育,加重學生家長焦慮。同時,許多機構不具備相關資質,且在安全等方面存在極大隱患。學校和教師對校外培訓市場的亂象意見也很大。
教育部還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議。一是保持高壓態(tài)勢不松勁。突出治理重點,將課上不講課下講,或脅迫誘導學生參與有償補課作為治理的重點,發(fā)現(xiàn)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同時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嚴肅追究相關官員責任。二做好宣傳解讀求共識。三是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疏”需求。要積極研究學生和家長需求,區(qū)分合理需求,分層分類研究針對性舉措。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7-04/826882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