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的《奇葩說》最近拋出一個很走心的辯題:父母想去養(yǎng)老院該不該支持。這個話題讓現(xiàn)場不少人淚奔。
其實,無論是居家養(yǎng)老,還是去養(yǎng)老機構,都是一種養(yǎng)老方式的選擇。也許更關鍵的是,我們是否真的知道人老了之后,都在想什么,作為子女又該如何和年邁的父母相處。
錢報記者做了一次有關養(yǎng)老的不完全調(diào)查,我們用一周時間,在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走訪了34位老人,這也許是目前為止,媒體對杭州福利中心時間最長的一次探訪。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1458張床位,1300多位老人在此養(yǎng)老。這里算是市區(qū),價格適中,很受歡迎。
我們最終將訪談的內(nèi)容濃縮為四個問題:為什么選擇福利中心養(yǎng)老?子女多久來探望一次?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有什么擔心或想做的事嗎?對于養(yǎng)老這個復雜的話題,也許能管中窺豹。
老人們的經(jīng)歷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許會讓你思考,當你老了,你如何養(yǎng)老。
為什么選擇福利中心養(yǎng)老
18個人的回答都是和房子有關:樓層太高,沒有電梯,爬樓不方便,或者要把房子讓給子女居住。其中騰房子的有7人。其余的則是年紀太大,吃不消買菜、做飯、洗刷等。對于請保姆,受訪者一致覺得不現(xiàn)實:價格太高,請不到合適的,還三天兩頭要漲價或者辭工,太折騰。
88歲的段萍是2004年住進來的,“原來的房子在賣魚橋,6樓,沒有電梯,我老頭有心臟病,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當時都不在身邊,他一犯病,我就要把他從6樓扶下來,有時候一周都要三四次。”段萍當時自己身體還好,勉強能上下樓,但是老伴吃不消。后來在子女的建議下,段萍陪著老伴一起住進了這里。
91歲的吳奶奶入住一年半了,自己的房子原來在武林銀泰對面,因為拆遷住進了臨時安置的房子里,當時是和孫女同住的,但孫女經(jīng)常早出晚歸。“年輕人啊,一大早出去,很晚回來,乒里乓啦的,我睡眠又不好,影響我休息啊。”吳奶奶于是就住進了福利中心,把房子留給孫女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