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自己端面 自己付賬找零錢
一間30多平方米的門面,除去灶臺,只能放4張桌子,加上門前擺放的幾張桌子,就是劉霞和朱五星夫婦所經(jīng)營面館的全部場地。
從眉山到仁壽的省道106線,車輛川流不息。朱五星的店就開在106線邊上。3月5日早上8時,成都商報記者來到這家名叫“香菇面”的店子。此時,店里已坐了10來個人,還不時有人前來:老板,老規(guī)矩,二兩面。
和周圍的飯店相比,這家面館既不高檔也不精巧,為何有這么多人前來?
還沒等朱五星回答,幾位顧客就笑了起來:這家面館牛得很,老板只管煮面,顧客喊面、端面、付錢、找零等,全都要自己動手。
“面館只有紅湯、清湯兩種口味的香菇面,配售少量香菇小籠包。”朱五星說,自己是名退伍軍人,曾在外地從事餐飲行業(yè)。2002年和妻子回到老家開了這家面館。開店之初也是自己收錢,但生意好起來后,人手不夠,加之有顧客曾提出“手拿了錢又去拿面不衛(wèi)生”,他干脆選擇了讓顧客自助付錢。
香菇面6元錢二兩,香菇包5元一籠。從上午8點到10點,成都商報記者統(tǒng)計,共有近百人吃完早餐自助付錢走人,無一人拿錯錢或吃完面沒付錢。
既然老板不管錢,有沒有想過吃了悄悄溜掉?幾位食客連連擺手:“那也太笑人了吧,朱老板信得過大家,我們也不能壞了朱老板的規(guī)矩。”
沒有多拿錢的 更多人專程來補錢
顧客來了一撥又一撥,面也越來越少,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吃完面一摸口袋,忘了帶錢,他朝朱五星不好意思一笑,說下次補上。
沒問面錢是多少,也沒問小伙子是哪里人,什么時候來補錢,朱五星頭也沒回:“要得哈。”
一輛外地牌照的車上,下來了五六名中年人,吃完面后得知需自己在盒里給錢找零,一人呆住了:你不怕我多拿錢???
“不怕不怕,我開了這么多年,沒看到過多拿錢的。”朱五星說,“有一次一批幫忙摘水果的工人在我這里吃了11碗面,70多元,走時忘了給錢,我也沒有去追,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專程把錢送來了,連聲道謝。”
朱五星說,面館開業(yè)至今,只有三次收到過假錢,也收到過殘幣,但這種情況很少,基本沒人不付賬,至于顧客忘了付錢幾天后再來補上的這種情況,夫妻倆說,數(shù)都數(shù)不清有多少次了。
10多年經(jīng)營下來,朱五星夫婦用賺的錢養(yǎng)家,也在仁壽縣龍正鎮(zhèn)買了一套10余萬的房子,“肯定是賺了,這得謝謝相信自己的顧客朋友們”。
余毅 成都商報記者 蔣麟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