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想象中不同的戒毒所
在進入強制隔離戒毒所之前,馬濤對強制戒毒充滿了各種想象:“自己想著會不會像電影中那樣用繩子把我綁在凳子上,會不會被管教打罵……”
不過在強制隔離戒毒所中,馬濤過上了“軍訓”一般的生活。在這里戒毒人員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0點睡覺,其間每段時間都有各種事項的具體時間安排,在戒毒民警的看護和指導下進行矯治學習。
強戒所的工作人員介紹,對戒毒人員的治療分為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在生理上,長期吸食毒品的人會在身體上有一些疾病反應,主要表現為睡眠障礙。同時,吸毒人員對疾病的抵抗力相對較差,普通人正常的感冒可能很快就能康復,而他們就需要更加細致的治療。
生理上的問題用藥物就能解決,心理治療是強戒所面臨的更重要的任務。在北青報記者實地探訪期間,恰逢女區(qū)正在開早會。在管教的帶領下,女學員圍坐一圈,各自分享人生格言,對每天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匯報。
每個吸毒人員“生理脫毒”之后,強制戒毒所還要對他們進行“心理脫毒”、身心康復、行為矯治和社會環(huán)境與適應能力矯治,戒毒人員可以定期與家人視頻通話,接受探訪。
“我覺得我媽挺堅強的,60多歲的老人在每個月的探視時間總會親自過來看我,鼓勵我在這里好好改造。我媳婦兒也在等我,她們都沒有放棄我。”馬濤說。
新型毒品成“主流產品”
在強制隔離戒毒所內,像馬濤這樣吸食冰毒的人員并不在少數,但是和冰毒、海洛因等傳統(tǒng)毒品相比,更多的吸毒人員接觸的是K粉、咖啡因等新型毒品。
北京師大英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心理老師邵然已經與強制隔離戒毒所合作了10多年的時間,她的主要工作是每周為戒毒人員進行一次心理輔導。
“傳統(tǒng)的毒品像海洛因有很明顯的生理反應,毒癮上來就會打哈欠、沒精神,甚至導致自殘。”接觸了眾多吸毒人員的邵然說,現在的吸毒人員接觸的主要是新型毒品,新型毒品對人的傷害主要在于心理方面,長時間不吸食在生理上并不會出現過于劇烈的痛苦反應,“常常給吸食者一種錯覺,認為這種東西可以被克制、不會上癮,也不會對身體造成過多傷害。”
邵然說,新型毒品的傷害是在無形之中形成的,一旦沾染,人們會對它產生心理上的依賴,一有些小情緒小壓力就會想去吸食,長此以往就會精神萎靡、出現幻覺,甚至出現被迫害妄想癥以致對自己和其他人造成傷害。
從警方近期查獲的販毒案件來看,新型毒品的花樣越來越多,今年8月北京警方破獲了首例銷售“郵票”毒品案。“郵票”又名“LSD致幻劑”,因被制成郵票狀而得名。吸毒者只要將這種毒品含在口中,就可通過唾液將其中的毒品分解吸收,口含約1平方厘米的“郵票”就能使人產生強烈的幻覺。
“遺憾的是,很多人缺乏對毒品必要的識別能力,民眾對常規(guī)的海洛因、K粉、搖頭丸等還比較了解,但是現在很多毒品會被做成果凍、口香糖等食品的模樣,很難被分辨出來。”邵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