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斷糧了,為何腫瘤還在生長?
幫手乳酸,讓癌細胞休眠保命
胡汛說,葡萄糖主要來自血液,但腫瘤細胞的血管發(fā)育不良,所以糖的供應其實非常少。
沒的吃,照理說應該“餓死”,但腫瘤細胞為何反而在不斷生長呢?胡汛解釋說,腫瘤其實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它的“幫手”很可能來自周圍環(huán)境。經過一系列篩查,研究人員最后鎖定了乳酸。
長時間不運動,哪天突然猛跑3公里,大腿就酸痛得邁不開。初中生物課上,我們大概都學過,這種酸痛是運動中不斷產生的乳酸帶來的。學得好的人可能還記得,乳酸會分解成一個乳酸根和氫離子。
“這兩個因子協(xié)同作用,使得腫瘤細胞在葡萄糖含量很少時,非常節(jié)約地利用;在沒有葡萄糖時,進入‘休眠’狀態(tài),一旦恢復供應,立即恢復生長狀態(tài)。”胡汛說。
想象一下,癌細胞是個不諳世事的敗家子,大手大腳、胡吃海喝;碰到了乳酸根和氫離子這個“二合一”的超級管家之后,瞬間變身成了“超級生物”。
這種辦法,真的能把患者救活?
這種新療法號稱,治了40人全有效
研究人員想到的方法是用堿,比如小蘇打(碳酸氫鈉)可以去除氫離子。堿和氫離子結合,形成不穩(wěn)定的碳酸,很快就可以溶解在血液中,落單的乳酸根自然難成氣候。這時候,再想辦法斷了腫瘤的“糧路”,就可以把它殺死。
“去年1月,我們接診了寧波余姚的一名女病人,肝臟腫瘤直徑達17厘米,長得有小西瓜那么大。”晁明說,病人先去外科看,但外科專家認為已經不能手術,“有乙肝病史,黃疸很嚴重。”
晁明醫(yī)生給患者應用了新的治療手段,通過血管造影、CT等,仔細找準供應腫瘤的各條血管,將小蘇打打進這幾條血管里,然后用栓塞劑封堵,再繼續(xù)往里面打小蘇打,再用栓塞劑封堵,把乳酸分解掉。首次治療就能殺死一半的腫瘤細胞,兩三輪治療后用磁共振檢查,會發(fā)現腫瘤已死亡。
晁明和胡汛的這種治療方法,被命名為“靶向腫瘤內乳酸陰離子和氫離子的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
他們進行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用以往的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治療了37例病人,18例有效;用“靶向腫瘤內乳酸陰離子和氫離子的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治療了40例病人,40例有效。而且在這個臨床研究中用“靶向腫瘤內乳酸陰離子和氫離子的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治療的肝癌,都是難治型肝癌。
“人類用30余年的時間,用靶向藥物等各種方法,讓晚期癌癥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突破半年,現在正向中位生存期突破1年努力。”胡汛教授說,他們臨床研究中的40例晚期肝癌病人,初步統(tǒng)計平均生存期已超過3年。
今年8月,他們的研究成果發(fā)表在了學術雜志eLife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