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本書吧!王淳奇這樣問趙老師。趙家和一笑,“圖那些虛名干什么”。寫本回憶錄吧!趙老師躺在病床上悠悠地說:“寫什么呢,如果我做了壞事的話,別人都記在心里,做了好事,那就不用再說了。”
學生潘慶中記得很清楚,“趙老師鄭重告誡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個標準,就是看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貢獻究竟在哪里’。”
“銅板不分大小,愛心不分先后”
“死亡征服不了偉大的靈魂”,哲學家培根的這個闡釋,或許是對趙家和精神世界的最好注腳。
幾年來,“興華助學”像愛的“磁鐵”,已經聚攏了500余位愛心人士,實際已使用善款近千萬元;一些青年學生盡管沒有經濟能力,卻紛紛加入愛心社、成為志愿者。
前不久,一位88歲的老人找到陳章武,要捐出一輩子的積蓄,卻執(zhí)意不肯留下名字。“我就信這個基金會。”老人說。目前,第一筆善款已經到賬。
7月下旬,趙家和生前擔任過顧問的一家企業(yè),企業(yè)代表在狂風暴雨中從深圳飛赴北京,承諾由企業(yè)員工3年內每年捐出500萬元,這是基金會成立以來得到的最大一筆捐贈。有員工悄悄提醒老板:“就這么把錢給興華了,那不就沒我們什么事了?”老板眼一瞪,“這是做慈善,你還想要什么?”
一位曾在清華短暫培訓過的學員,帶著剛成年的女兒,把父母留下來的4萬多元遺產全部捐給了基金會:“父母生前教導我們樂于助人,希望能用這樣的方式延續(xù)父母的愛!”轉過身,他叮囑女兒:“我會接著捐,捐不動了,就輪到你了。”
更令人感動的是,很多捐贈人堅持隱姓埋名。“告訴孩子們是趙老師的錢,比告訴他們是老板的錢,對孩子激勵作用更大。”有人這樣悄悄給陳章武解釋。
“為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捐款的絕大多數是普通人。”陳章武說,每次接到捐助款,無論100元,還是幾萬元、幾十萬元,基金會都會寄出一封精心準備的感謝信,除了抬頭不同外,包裝、內容都一樣,這也是老師生前的囑托,“銅板不分大小,愛心不分先后”。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滿懷深情地說:“他以平凡人的心態(tài),過著普通人的日子,心里卻始終堅守夢想,并用夢想去激勵學生。正是這樣有品質、有情懷的老師,撐起了大學的脊梁。”
趙老師離我們遠去了,可“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樣,都是光照人間”。趙家和用自己的全部光和熱,照亮了寒門學子的求學之路,也成為這個時代熠熠生輝的一抹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