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已經記不那么清了,那一年,趙老師搭著公共汽車,跑了兩趟北京延慶。在趙家,記者見到了一本調查筆記,“初中”“高中”“中專”……一個個條目后面,是清晰的記錄?;ㄥX包個車吧!畢竟70多歲的人了,折騰一趟疲憊不堪,老伴心疼。趙老師卻不同意,嫌浪費錢。
“從小學到初中有義務教育,上大學有國家助學貸款。要花,就花在窮孩子‘最要勁’的高中,這是邊際效用最大化。”趙家和把自己的結論告訴劉迅,睿智的眼光從鏡片后透出來。
2006年,是趙家和捐資助學“元年”。此后3年間,他和劉迅的團隊動用了200多萬積蓄,資助了幾百個貧困高中生。
2009年,由于資助學生過于分散,為避免“四處撒錢”,趙家和決定改變捐助方式,從白銀市實驗中學開始,把捐助范圍從全國向甘肅聚攏。
邊實干,邊創(chuàng)新。在捐資助學過程中,一個想法在他心中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強烈:用自己的積蓄建立一個非公募助學基金會,讓助學行為更加長久和規(guī)范,也讓更多富有社會責任的愛心人士參與進來。
基金會叫什么名字呢?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家和”,既是趙老師的名字,也有“家和萬事興”之意,可謂一語雙關。趙老師卻直搖頭,他沉默良久,一揮手說:“就叫‘興華’吧。”不用過多的解釋,大伙兒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興華”,音似“清華”,這是趙老師眷戀了一輩子的地方;“興華”,意為“振興中華”,這是他畢生的愿望和追求。
“對國家民族有利,就是最好的投資”
在趙家和的心中,裝滿了國家,裝滿了寒門學子,唯獨沒有他自己。“對國家民族有利,就是最好的投資。”作為著名的金融學家,趙家和經常這樣說。
趙家和是省錢高手,83歲的清華工物系退休教授桂偉燮最難忘的,是趙家和在科研處時的一次采購。“當時世界銀行提供給清華第一批無息貸款,趙家和外語好,既當領隊、翻譯,還當技術顧問。”桂偉燮還記得趙家和掛在嘴邊的話,“國家不富裕,必須節(jié)省”。20多天的連軸轉,用幾乎市場價格的一半,帶回了當時十分先進的計算機。“這次采購,讓家和瘦了十幾斤,還落下了失眠的毛病。”桂偉燮說。
居家過日子,趙家和也是精打細算。1998年,他在美國做客座教授。美國大學開出的薪水不低,但他為一家?guī)卓诿總€月訂下的生活費標準只有100美元。“我們在美國最常吃的就是雞腿,因為那是最便宜的。”吳嘉真笑稱,“就是以后再也不愛吃雞了。那時,每個月如果能省下幾塊錢去吃一頓中式自助餐,就是全家人最奢侈的享受。”
在趙老師的臥室,拉開衣柜,8件領口袖口磨得發(fā)毛的襯衣、4件泛舊的西服,就是這位著名金融學家的全部行頭。每年冬天他只穿1美元買的化纖毛衣和80年代買的一條尼龍褲,2000年之后,就再也沒有買過新衣服。
說起女兒,吳嘉真的眼中閃過一絲快慰。“女兒就是賴皮一點。那時候要在美國買房子,讓爸爸給2.5萬美元做首付,爸爸贊成了。她說多給點,要3萬。我說你再說,這兩萬五也沒了。”想起當時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打趣,吳嘉真笑起來。
對于父親的“摳門”,孩子們能理解嗎?吳嘉真一臉的自豪,“這方面,我那兩個孩子真都挺好的!我也不覺得孩子需要太多錢,尤其是父母留下的錢,這樣不好,要讓孩子去奮斗。”
“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在不斷變現、提前消費,趙老師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的心血不斷投入給國家、社會和民族,他教給我們什么才是最好的投資。”劉迅感慨,“他知道怎么賺錢,可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怎么把錢花在最有價值的地方。也許,這才是錢的真諦。”
對于金錢,趙家和的做法令人肅然起敬,對于名利,他同樣胸懷坦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