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
圖①:剛入青山小學的彝族兒童。
圖②:棋盤街小學的學生們。學校里1/3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圖③:棋盤街小學的學生正在圖書室閱讀。
圖④:雷天巧一家的照片。
圖①②③為本報記者田豆豆攝,圖④為資料圖片。
編者按:在中國快速城鎮(zhèn)化的歷史變遷中,有一群特殊的兒童,一直牽動人心,那就是農(nóng)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他們中的一部分,被留在鄉(xiāng)村成為“留守兒童”。還有一部分,和父母一起移居到城里,像被移栽的花朵。
“我們出來打工,歸根到底,是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未來。”許多流動兒童的家長都這樣說。孩子們從“留守”到“流動”,家庭從分離到團圓,應當說是一種進步。但這些流動的花朵,他們適應城里的生活嗎?他們過得開心嗎?他們的家庭還面臨著怎樣的難處?“六一”兒童節(jié)將至,本報記者在武漢這個人口凈流入的特大型城市進行了走訪,不一樣的流動兒童家庭,講述了不一樣的故事。
7歲的臣臣
媽媽每天打三份工,為給媽媽幫忙右手被機器絞毀
“媽媽白天做兩件工作,晚上還做一件工作,好辛苦。我想多幫媽媽忙,不過現(xiàn)在媽媽總不讓我干活。”5月18日中午,記者在武漢鄭店街中心小學見到了失去右手的臣臣。
比起同齡人,7歲的他顯得有些瘦小。大大的眼睛,清澈有神。在采訪中,他總是悄悄用左手拉扯右手的袖子,把袖口卷了又卷,下意識地把右臂縮進去。
“孩子很堅強,‘出事’之后落下半學期的功課,沒想到很快趕上來了,用左手寫字也越來越快,沒有留級。”班主任老師馮淑芬含淚說道。剛剛結束的期中考試,臣臣語文考了94分,數(shù)學考了81分,全班中上。
臣臣的父母是云南人,長期在武漢市江夏區(qū)打工。5年前,爸爸騎摩托車出車禍,當場身亡。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全落在媽媽雷天巧一人身上。70多歲的爺爺患有老年癡呆癥,沒法照顧兩個孫子。平時,倒是臣臣8歲的哥哥做飯給爺爺吃,臣臣也很早就學會了洗衣、做飯。
去年11月7日的晚上,雷天巧從鋼筋廠下班回到家,拿上3包方便面,又匆匆?guī)е鴥蓚€孩子去塑料廠上班。
“孩子想幫我干活,搬了一些材料放進粉碎機里,結果手絞了進去……”說起當天的情景,雷天巧眼睛又濕了。她抱著孩子來到湖北省中南醫(yī)院,“當時就知道一個勁兒地哭,剛開始醫(yī)生還責備我沒把孩子看好。后來聽說我的情況,一位不認識的醫(yī)生主動幫我交了100多元醫(yī)藥費。”
經(jīng)過醫(yī)院和媒體呼吁,雷天巧得到了近50萬元愛心捐助,醫(yī)院也減免了8萬元左右的治療費。“這些好心人,不光是救了我兒子,這等于是救了我全家呀!”臣臣出院后,她婉拒了剩余的10多萬元捐助,繼續(xù)過著一天打幾份工,干一天活兒掙一天飯錢的辛苦生活。
在共青團組織的志愿者、中南醫(yī)院志愿者等各界幫助下,現(xiàn)在雷天巧一家租了一處稍大的房子,臣臣和哥哥放學后有補習老師免費輔導他們做作業(yè)。哥倆兒的學校還免除了兩人午餐的伙食費。
由于不識字,雷天巧只能四處打零工,鄭店街工委也常常給她介紹工作?,F(xiàn)在,她白天在一個建筑工地背鋼筋,晚上去養(yǎng)雞場幫人捉雞。“只要一家人不生病,不管吃得好點、差點,我肯定會帶大兩個兒子的。”雷天巧的話語里透著堅強。不過,最讓她擔心的是,等臣臣長大一些,更懂事一些,會不會介意自己失去了右手,以后成年了會不會因此難以就業(yè)。
現(xiàn)在,雷天巧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落上武漢戶口。因為目前醫(yī)保、扶貧、低保、助殘等與這個家庭息息相關的惠民政策,不少仍與戶籍掛鉤,對這個流動家庭來說,顯得有些可望不可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