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為何無頸無腳?或為未及完工的“殘作”
“大佛為何無頸無腳。”對于大佛無腳一說,當地專家學者也曾分析,或為未完工之作。因為在其大佛下方有多道規(guī)則圓孔,應為修建時搭廂的廂架孔,造像時從上面往下雕鑿,廂架撤完,工程完工,給現在房屋修建程序剛剛相反。而究其為何未造完,無法查閱相關資料,或與戰(zhàn)亂等因素有關。
“我們知道佛像的造型都是根據一定的儀軌來造的。就是說,不同的佛像,它就有不同的儀軌。”陳長春介紹,但是,龍華這尊佛像,與全國各地的佛像都不一樣,比較獨特,他有許多玄機等待我們去解答。
最明顯的有五大特征,正如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員胡文和先生所說:大佛一是沒有唐代佛像頭部的高肉髻,水滴狀的耳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兩耳垂肩,這尊佛像是典型的招風耳。二是它的肩上沒有哲那環(huán)和搭鉤。三是頸上沒有三道頸線,一個頭像直接放在肩上。四是戴手鐲。因為按照佛教的儀軌,佛像是不戴手鐲的,只有菩薩才戴有手鐲。因此,專家們推斷,造像者大概是想作為他的一種想法,把這個觀音菩薩的手鐲移到了大佛手腕上,這倒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另外,腰上系一短裙,猶如婦女做飯時的圍裙一般。
綜合上述,一些專家認為龍華立佛顯得不倫不類,從整體上來說,它是一尊釋迦牟尼或者接引佛,但細細一看,既不像佛像,也不像菩薩。不過正因為這樣,他才具有世界唯一性。
初步分析,這尊佛像可能與少數民族有關,或者說它在向我們暗示什么。這其實并不奇怪,因為歷史上這種事情并不鮮見,把佛像或者菩薩視為某人的化身,再把自己塑造在另一個地方,這就是文物學上所說的供養(yǎng)人。但是,因為此佛像還未完工,所以供養(yǎng)人自己棲身的地方自然還未來得及雕鑿,便與佛像同時留下千古之謎。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鄧燁攝影報道
□同步報道
龍華鎮(zhèn),自古以來的軍事重鎮(zhèn)
宜賓市屏山縣龍華鎮(zhèn),自古以來是一個軍事重鎮(zhèn),更是彝漢兩族在川的爭奪地。三國時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曾親率大軍由此必經之地開進涼山(這里離涼山雷波縣、馬邊縣很近),渡金沙江入云南。后來,諸葛亮又率大軍南征孟獲,在戎城一箭退南蠻于涼山。
龍華人的先祖,就是蜀漢降服孟獲后一支留守或被遺棄的軍隊將士。
地方志載,明代朝廷在龍華設驛,為馬湖府要沖。清初在龍華設守備(正五品武官),雍正年改為都司(正四品武官),咸豐元年(1851年)在此設平安營,建都司衙門,屯駐軍士,修建城墻和城門。至今,古鎮(zhèn)尚保留有兩座寨門。這些不斷加強武裝力量的舉措,也將大量來自成都的官兵帶至龍華鎮(zhèn),后來,甚至在語言上也慢慢成了這個地域的主導人群。我們發(fā)現,今天龍華鎮(zhèn)居民的口音與周邊川南人迥異,聽起來竟有幾分成都腔。
鎮(zhèn)上,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禹王宮尚保存完好,主殿臺基兩側的七幅高浮雕栩栩如生,“趙匡胤洗馬救駕”、“三英戰(zhàn)呂布”、“長板坡”等,向世人講訴著那一段段金戈鐵馬的往事。
古時龍華鎮(zhèn)是一個有名的驛站和老碼頭,千百年來,騎馬坐轎、肩挑背馱和撐船裝貨之人絡繹不絕,他們車馬舟船勞頓之時,便能看到鎮(zhèn)上飄揚著一個大大的“酒”字,大伙迫不及待步入酒家,打個“寡單碗”,一口喝下。少許,四肢和軟,精神大振。
鎮(zhèn)上有一座廊橋,舊時名靖虹橋,修建于光緒辛丑年,當地人稱為涼橋。橋長約40米,寬約5米。這座橫跨在小龍溪上的橋,貌似貴州侗鄉(xiāng)式樣,廊梁上懸掛著“虹貫霞蔚”“物華天寶”“赤虹貫日”“清風明月”匾額,為這個著名的古驛站、古碼頭平添了不少詩意。 李貴平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世界第一立佛”藏宜賓深山 無頸無腳年代身世成迷
原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5-15/787077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