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太難得到別人的理解,促成了抑郁癥患者群體的“抱團取暖”。
長風是公益組織“陽光愛尚”的發(fā)起人,經(jīng)歷了長達12年的抑郁時期。他在抑郁癥中度過了整個大學時光,還經(jīng)歷了畢業(yè)后的“8年抗戰(zhàn)”。
長風曾經(jīng)一直以為,世界上只有自己經(jīng)歷過這種痛苦。直到2003年,他偶然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了“陽光工程心理互助論壇”(當時名為“陽光工程心理網(wǎng)”),才知道原來這么多人跟自己同病相憐。那一年,剛好是陽光論壇成立的第一年。2000年,當時的北京大學碩士生李寧忠患上抑郁癥,有感于國內對抑郁癥的不了解,他在2003年發(fā)起成立了這個論壇。
陽光論壇成了長風的一大精神支柱。他在論壇上踴躍地發(fā)帖交流,后來成了論壇管理員,在這里,長風結識了全國各地的“郁友”。后來,長風開始組織線下活動,讓“郁友”們聚在一起聊聊各自的病情,聊聊治療方案,或者只是聊聊天。時間久了,論壇里的著名ID“長風大俠”慢慢成了大家口中的“長風”,他的本名莊超反而少有人知。
隨著論壇黃金時代的逝去,陽光論壇也漸漸衰落。但經(jīng)過十幾年的積累,那里已經(jīng)成為“郁友”們寶貴的資料庫。
論壇不活躍了,但線下活動還在繼續(xù)。在尚善基金會工作了一段時間后,長風發(fā)起了“陽光愛尚”——這個名字是“陽光工程”和“尚善”的結合。長風時常組織大家一起聚餐、運動或參加讀書會。
朱舒(化名)就是線下活動的一個活躍參與者。這位北京某名校的碩士曾在讀研時被診斷為患有抑郁癥,從此便開始經(jīng)歷情緒的一次次“輪回”——從“情緒不好”到慢慢平穩(wěn),一個“輪回”往往要一兩年,其間,他時而會感覺春風得意,時而又覺得前途黯淡。
讀研時,朱舒便開始接觸到長風辦的線下活動,他感覺,在“郁友”們的聚會上,自己可以比較放松,“不太會為自己的情緒不高而刻意掩飾”。朱舒說,“一個人在大城市里孤零零的,或者是拖家?guī)Э诘卮蚱?,感覺不是特別放松。”畢業(yè)工作后,沒那么多時間參加聚會,但朱舒還是一有時間就盡量參加。
長風正在有意識地發(fā)展這種互助模式。“一是互相理解,大家聚在一起,是非常強的‘抱團取暖’,外人很難進入。” 說到這里,長風再次感嘆:“感同身受,真的太難了!”另外,“郁友”之間還可以分享治療經(jīng)驗。由于抑郁癥的個體差異非常大,對A有效的治療方法,對B可能就毫無作用。長風覺得,多聽聽大家的經(jīng)驗,“郁友”可以少走些彎路。
張進對抑郁癥群體“抱團取暖”的感觸也非常強烈。這位財新傳媒的副主編得了抑郁癥后,先后加了二十多個微信群,有地域群、特定治療方法的群等。
在親身經(jīng)歷了抑郁癥的考驗之后,張進深切感受到公眾對抑郁癥的無知——患病初期, 周圍的同事、朋友們不得法的好心,對他來說只是平添了一個個苦頭。病情好轉后,張進對這個折磨自己近一年、但自己卻幾乎一無所知的病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他把自己的患病經(jīng)歷、研究心得、患者來信及回復都詳細地寫了下來。
在張進的財新網(wǎng)博客的“最新評論”,是一水兒的患者留言。每天,張進都要花時間回答公眾號后臺的患者或家屬提問,有時還要接待慕名來訪的患者。
張進寫的關于抑郁癥的博文,有些閱讀量上萬乃至過十萬,一個朋友自告奮勇幫他結集成書。和編輯商榷書名時,張進想起多年前讀《六祖壇經(jīng)》時一句觸動他的話:“迷時師渡,悟了自渡。”書名便定為《渡過》,章節(jié)標題也就分別是:他渡、自渡、渡人。
《渡過》出版之后,張進一年半內受邀作了不下20場講座,這種和公眾交流的機會,張進沒有拒絕過一場。單是今年3月,張進就有4場講座。
作為從業(yè)三十多年的媒體人,張進發(fā)現(xiàn),寫作有疏導情緒的作用。他邀請了一些抑郁癥患者為微信公眾號“渡過”寫文章,幫他們反復修改、自己掏錢給他們發(fā)稿費。有個作者告訴他:“寫作是一次心靈的梳理和情緒的釋放,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自己。”這讓張進感到很高興。
張進覺得,從患者那里得到的贊許、承認,甚至比從自己的同事、領導那里得到的肯定更有成就感。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原標題:探訪抑郁癥患者群體:因難被理解促成“抱團取暖”
原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4-07/782548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