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儀館煙囪都不冒煙了”
現(xiàn)在鋪子里賣得最好的是大棺材,三千一副,每天都有生意。賣得最差的是骨灰盒,“一年能賣兩三個。”
4月3日,商水縣殯儀館,館長胥建超坐著發(fā)了一天的呆。
最近,有人開他的玩笑,說“哎呀怎么搞的?你們殯儀館的煙囪都不冒煙了。”
在周口,人們把“火化”叫做“爬煙囪”,在傳統(tǒng)意義上,這不是一個好詞。
殯儀館業(yè)務量寥寥的情況,從平墳運動結(jié)束的2013年夏天開始。
在那之前,“平墳運動”搞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殯儀館也曾火爆過。
按相關統(tǒng)計,當時,商水縣殯儀館每月的火化量達到三四百具,殯儀館16輛車,每天進進出出。
2012年商水縣的匯報材料也稱,截至當年的7月10日,全縣火化率實現(xiàn)100%。
運動結(jié)束后,火化率迅速回落。
商水縣縣長楊珺曾介紹,商水縣每年的死亡人數(shù)為7000人。而現(xiàn)在縣殯儀館每年的火化人數(shù)在300人左右,火化率僅4%。這4%,基本也都是在縣城里任職的黨員干部或體制內(nèi)員工。
“沒平墳之前,還倡導倡導火化,平墳沒做成,火化這塊兒,政府都不敢管了。”胥建超說。
現(xiàn)在,殯儀館的16輛車已經(jīng)停運了12輛,司機們沒活干,沒錢掙,都出門去找別的活計。
殯儀館的員工因為沒事做,只好在附近開辟一塊菜地,種上了蔬菜。
胥建超說,周口市其他縣殯儀館的情況也大體相同。即使火化全免費,老百姓也不愿意,“這是農(nóng)村千百年來的傳統(tǒng)”。
火化“生意”不好做,棺材生意卻重新火熱了起來。
商水縣棺材市場又重新開了張,一條街上擠下了大大小小近20個棺材鋪。兩米長、一米寬的大棺材擺在門口招攬生意。
做了20年棺木生意的李長青(化名)還記得2012年風風火火的政令,政府要求一月之間鋪子必須關張。
政令執(zhí)行的很徹底,棺木一條街一下子就冷清了。2012年9月,周口市上交給河南省財政廳的總結(jié)材料中就提到,區(qū)內(nèi)原有的537個棺木市場已全部取締。
運動結(jié)束,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又開了門,發(fā)現(xiàn)已無人再來阻止?,F(xiàn)在他鋪子里賣得最好的是大棺材,三千一副,每天都能有生意。賣得最差的是骨灰盒,“一年能賣兩三個。”
他的客人里,每個月都會有買大棺材來二次裝棺的——有些干部生前為做表率選擇了火化,其家人又割舍不下那份傳統(tǒng),把骨灰盒裝在棺材里,偷偷在自家田地里下葬。
“不是平墳,她也不會死”
那塊高2米、寬1米、厚50厘米、兩噸重的石碑,還砸死了張富春的姑父何洪廷,砸傷了一個表兄。
3年過去,42歲的張富春還在等待一場判決——2013年,他把政府告了。并且是三級政府:周口市政府、周口市扶溝縣政府、周口市扶溝縣練寺鎮(zhèn)政府。
四年前的10月21日,在扶溝縣練寺鎮(zhèn)河套村,平墳時,他的妻子羅軍麗被倒下的墓碑砸中,當場死亡。
那塊高2米、寬1米、厚50厘米、兩噸重的石碑,還砸死了張富春的姑父何洪廷,砸傷了一個表兄。
這是周口平墳運動中發(fā)生的最大一起事故。
“這么大一片天,就下一滴雨,就砸在了她頭上。不是平墳,她也不會死。”這個42歲的男人摩挲著頭發(fā),眼皮耷拉著,青色的黑眼圈,臉色懊喪。
事發(fā)后,他拉著裝著妻子遺體的棺材到了縣政府,先被拘留,后收到以“補助救濟款”和“生活救濟款”名義下發(fā)的22萬賠償。
收下錢時,他與鎮(zhèn)政府簽了一份協(xié)議,協(xié)議上有句話,政府對羅軍麗的死亡不負任何責任。
這句話,在他腦子里揮之不去,悶頭想了好多個晚上,想通了,決定起訴。
2013年4月,他寄了三次起訴書到周口市中院,請求周口市中級法院確認政府強制平墳的行為違法,并賠償各項損失。
起訴書被簽收,卻如石沉大海,這三年再沒有進展。
知道媒體又重新關注這事,他眼神亮了一些,又迅速黯淡下去,“怕是成不了。”
他最后悔的,是出事那天,夫妻倆本來約好要去周口逛街,但接到父親電話,只好回家拆碑。“要是早點出門去周口,是不是就沒這事兒了?”
張富春的父親張方也一直處于后悔之中。
這位老黨員骨子里有一股爭先進的勁兒,政府要求平墳時,他是村里第二家;到了要求拆碑,他搶到了頭名。他沒想到那塊碑的底座會那么脆弱,一碰就倒。
“要知道這樣,我爭那先進做啥呢?”
記者采訪時,也有村民對平墳的作用表示了肯定。 大劉村有人家平墳后未重新圓墳,現(xiàn)在家里的麥地可以開進小型收割機,效率提高了不少。朱集村的朱學文(化名)常年在外工作,他覺得公墓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有水泥路,有樹,還算干凈,我們在外也比較放心。” 2012年任河南政協(xié)常委的趙克羅,因在微博上炮轟平墳運動而為人所知。 他承認,農(nóng)村規(guī)?;魇勤厔荩芗膲烆^成了阻礙,四年過去,這種對立依然存在。趙克羅認為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不要強迫、武斷,要和老百姓協(xié)商,辦法總是有的。” 中國人民大學農(nóng)業(yè)與發(fā)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說,當年的平墳運動,“是以暴風驟雨式的改革來改變一種傳統(tǒng),對于中國人的觀念來說有點過快了。”他認為,從長遠來看,墳墓確實占了太多耕地。如果要改革,應該先把公墓建好,再按照民風民俗,遷移祖先墳位。 “目前,一部分公墓沒建好,有的匆忙建好了,還需要農(nóng)民自掏腰包。平墳受阻后,又陷入政策空白的境地,這都是不合適的。” 鄭風田認為,公墓問題的關鍵,是錢,“假定村莊平墳節(jié)約了耕地,這些耕地按市場的指標,賣了多少錢,錢應該補貼給農(nóng)民,免費殯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樣工作效果會好得多。”
來源:新華網(wǎng)
原標題:周口平墳后遺癥:3000座公益性公墓大多廢棄
原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4/05/c_12886273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