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國際案例和國內先例,但是童增說,近年來在國內發(fā)起對日索賠訴訟的探索并不順暢?!斑@些年也有一些在國內司法機關起訴的嘗試,但是法院不是不受理,就是受理了又退回?!?/P>
童增說,當年受到日軍殘害的中國人如果能站在自己的國土向日本政府和企業(yè)討回公道,他能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國家的強大,能夠向世界告知當年戰(zhàn)爭給中國人帶來的傷害,也能警示年輕人勿忘歷史。
“過程比結果重要,但目標決不放棄”
從1990年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的概念提出,20多年來,國內一大批法律界和知識界人士,加入對日民間索賠的隊伍,成為日本侵華戰(zhàn)爭受難者的代言人。
他們中,有致力于細菌戰(zhàn)索賠而“感動中國”的王選,有為中國慰安婦、中國勞工代理對日訴訟的律師康健,有重慶大轟炸民間對日索賠團首席律師林剛……雖然在十多年的法律訴訟中,官司勝訴的極少,但對日民間索賠的堅持一直沒有停滯。
“過程比結果重要”,這是童增常說的一句話。他說,和20年前相比,通過打官司,越來越多的受害者走向聯合,他們站在一起,本身就是鐵證,就是活生生的歷史。
2003年,童增作為中國勞工的證人在日本法院出庭作證,回憶起十年前的那一幕,他依然難掩激動。
“法庭一邊站著中國最底層的農民,另一邊則是日本政府和大企業(yè)的代表,那個場面象征著,即便戰(zhàn)爭過去幾十年,但是對于戰(zhàn)爭、對于侵略者的控訴之聲依然堅韌?!?/P>
童增說,20年前,日本社會對于當年的戰(zhàn)爭罪行缺乏最起碼的認識,“我們當初放棄國家層面的戰(zhàn)爭賠償,但是在20年前,普通日本民眾心中根本就沒有‘賠償’的概念。通過這些年的訴訟,許多日本媒體、民眾也在此過程中了解了侵華戰(zhàn)爭的真相,他們中很多人選擇支持我們?!?/P>
在童增看來,日本政壇如今出現極右傾向,不少政客欲為歷史翻案。在此背景下,中國對日民間索賠的堅持就更顯重要。
在童增并不寬敞的辦公室里,依然擺放著20年前他收到的那萬余封來信,泛黃的信紙上多是受害者關于戰(zhàn)爭經歷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