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適齡學童越來越少,村寨里的小學幾年前被撤并,如今這里的孩子都要去十幾公里外的葉枝鎮(zhèn)上學。這十幾公里,孩子們要徒步三四個小時。
余青秋跟余仙、永花碰頭后,三人商量了一下,決定走后山的小路。同路的還有幾個村里的學生。后山的小路要穿過一片玉米地,再蹚過一條小溪,雖然路難走一些,但是路程能縮短不少。
由于剛下了一場小雨,山路有些濕滑。不過孩子們顯然習慣了這種山路,他們一路有說有笑,走路并不受影響。
后山走的人比較少,有些地方并沒有路。一條溪流沿山蜿蜒而下,因為雨季,溪水有些湍急。到了小溪邊,余青秋先蹲下來洗了把臉,曬得直冒汗的小臉被冰涼的溪水一激,顯得更紅了。女孩們在石頭上休息了一會兒,然后挽起袖子、卷起褲腿,小心翼翼地踩著溪水里的石頭蹚了過去。有膽大的孩子在石頭上玩起了連環(huán)跳,幾秒鐘的時間就跳到對岸。對幾個十歲的孩子來說,這個過程顯得有些驚險。
因為路途遙遠,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總是盡量少帶東西。好在現在學校解決食宿,她們需要攜帶的東西并不多。
走了大約半程,余青秋覺得有些口渴,但是同行的幾個人都沒有帶水。正好路邊有一棵桃樹,但是青秋膽子小不敢爬樹。余仙和永花嘲笑了她一頓,她們倆像小猴子一樣“噌噌”幾下就上了樹。再下來時,兩人衣服口袋里都塞滿了桃子。
渴了就路邊摘果子,熱了就溪水里洗把臉,有時候運氣好,還可以搭一段路過的拖拉機,這可以節(jié)省不少時間。不過大部分時候,她們都是徒步走完十幾公里的山路。十幾公里的山路,余青秋并不覺得太累,但她心疼鞋。寨子里的孩子幾乎每個月都得穿壞一兩雙鞋。
葉枝鎮(zhèn)的葉枝完全小學,共有學生750余名,大部分都是傈僳族、藏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的孩子。像余青秋這樣村寨和學校距離十幾公里遠的學生,平時就寄宿在學校,周末回一趟家。
9月10日一大早,來自北京的“上學路上”公益活動志愿者來到同樂傈僳族村寨。志愿者給孩子們帶來了錄有知名人士講讀的好故事制成的MP3,希望這些故事能夠陪伴孩子漫長的上學路程。
此次“上學路上”公益活動領隊、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媒體同學會秘書長牛麗燕關注鄉(xiāng)村學校撤并問題已有多年,她說,近幾年村小撤并后,雖然教育質量得到了改善,但深山里的孩子為了求學,需要步行幾個小時,有些地區(qū)山路崎嶇,使得孩子們的上學路充滿了危險和艱辛。合并鄉(xiāng)鎮(zhèn)學校后潛在的問題還有待解決。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