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子化沖擊,學生數(shù)陡降,臺灣高校出現(xiàn)缺額招不滿的情況。(圖源:臺灣“中央社”)
在少子化的影響下,臺灣高校近年來持續(xù)面臨招生缺額的問題,臺當局教育部門為此允許大專院校通過寄存名額的方式來取代減招。根據(jù)最新統(tǒng)計,即將進行的2025學年度招生中,有47所學校申請寄存3371個招生名額。盡管私立學校仍占寄存名額的大部分,但公立一般大學與技專校院的寄存名額也達到520個,創(chuàng)下歷年新高。
臺教育部門自2014學年度推出寄存名額制度,大專院??稍u估自身狀況申請寄存減招的名額。這些名額會暫時存放于臺教育部門,當學校的招生狀況改善或需調整招生政策時,便可取回使用。每年8月中旬,臺教育部門會開放學校申請來年寄存名額,并于年底公告各校核定的寄存數(shù)量。
面臨招生危機,臺灣不少大專院校利用寄存名額來美化注冊率。根據(jù)臺教育部門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25學年度共有47所學校申請寄存名額,其中一般大學有16所學校參與名額寄存,公立大學寄存163個名額,私立大學寄存452個名額。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公立大學幾乎不參與寄存,但2025學年度的寄存名額創(chuàng)下歷年新高。統(tǒng)計指出,公立大學在2024學年度僅寄存29個名額,2023學年度82個,2022學年度64個,到了2025學年度,寄存數(shù)量猛增至超過160個。
無獨有偶,公立技專校院的寄存名額也達到歷年最高,2025學年度寄存357個名額,較2024學年度的305個有所增加,這也是公立技專連續(xù)第二年寄存人數(shù)突破百人。

▲臺灣公立大專院校2025學年度招生寄存名額創(chuàng)下歷年新高。(圖源:臺灣“聯(lián)合新聞網”)
私立學校方面,私立大專校院仍然是寄存名額的主力,2025學年度私立大學寄存452個名額,私立技專校院則寄存2399個。然而,相較于過往,由于少子化影響,私立學校的寄存名額已逐漸減少。2023學年度,私立大學和技專校院的寄存數(shù)均超過4000個,但2024學年度已減少至2000多個,2025學年度的寄存數(shù)量進一步下降。
一般認為,只有招生率不佳的大專院校才需要寄存名額。但2024學年度公立大學29個寄存名額中,島內高教龍頭臺灣大學竟占了15個,引起外界議論。但臺灣大學表示,他們在2014學年度也曾寄存8個名額,對臺灣大學來說,寄存名額是為未來增設系所名額需求預作準備。
臺灣東華大學校長徐輝明則說,若公立大學走上寄存名額之路,評估是名額調控上已發(fā)生困難,加上少子化沖擊已數(shù)年未見改善,才會選擇寄存名額,這是不得已的一步,“也是校長最痛苦的決定。”他也談到,由于名額減少、學雜費收益也一同減少。
臺灣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推測,公立技專寄存名額應以??啤⑵h地區(qū)學校為主,在都會區(qū)的公立科技大學仍有招生優(yōu)勢,應不至于大量寄存。他坦言,少子化近期谷底在2028學年度,最糟的時刻尚未到,未來幾年招生情況只會愈來愈糟,不大有機會改善。

圖為臺北市某私立大學大門口。(圖源:臺灣“中央社”)
臺灣高教工會研究員陳柏謙指出,過去一兩年,私立大專校院大規(guī)模寄存名額,今年相對趨緩。但人口趨勢影響招生其實早能預料,一次寄存大量招生名額,代表學校主事者未做好長遠招生規(guī)劃,近年才會出現(xiàn)單一年度一校大規(guī)模寄存上百個名額的狀況。
但陳柏謙也分析,公立學校2025學年度整體寄存名額雖攀升,但綜觀整體招生數(shù),寄存數(shù)額還能接受,且適度少量寄存可配合科系調整一起做,不失為一種彈性策略。
全臺教師工會總聯(lián)合會理事長侯俊良也說,寄存名額一方面可預先因應做招生策略,另一方面學校因應科技、產業(yè)趨勢,彈性調整學系。但若學校長期招生狀況不佳,寄存名額實質上就是減招,找出特色、瘦身辦學、重新定位學校才是必要的因應策略,否則寄存實質意義不大。
臺灣《聯(lián)合報》此前就曾發(fā)表社論指出,臺教育部門鼓勵學校于當年度招生開跑前,可先寄存招生名額,但實際上學校難以精準預估當年度各管道招生狀況,且學校寄存即等于減招,招生數(shù)變少會影響教師開課。在少子化沖擊下,臺教育部門應與學校一同想辦法,于現(xiàn)有機制上給予更多空間,否則招生空間愈狹窄,學校只能互相傾軋,恐衍生更多弊端。 【來源:華夏經緯網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