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完之后他們才告訴我,不能再改了。”
為了免費的壽司,臺中一名中醫(yī)系學生改名為“張鮭魚之夢”,成為這場“鮭魚之亂”改名潮中“實至名鮭”的弄潮兒。
然而,改名一時爽,如今的“鮭魚之夢”同學卻發(fā)現自己已踏上了“不鮭路”……

3月17日、18日,臺灣一家日本壽司連鎖店推出促銷活動,只要名字中有“鮭魚”(注,鮭魚即三文魚)兩字,可全桌6人免費;名字中有“鮭魚”同音字者,則可享五折起的優(yōu)惠,引發(fā)全臺“鮭魚之亂”的“改名潮”。
一時間各種“鮭魚”紛紛登場:洪鮭魚、傅鮭魚、劉品漢帥鮭魚、施宏陽煞氣鮭魚……
臺灣的《姓名條例》規(guī)定,每個民眾一生中有3次因特殊原因改名的機會(不限字數)。
正因如此,此次“鮭魚之亂”改名潮中的臺灣民眾,大都是打著吃完再改回去的如意算盤。
臺灣民政部門也適時玩梗提醒,一定要算好改名次數,小心“實至名鮭”。
然而,這邊廂臺灣民政部門的話音未落,那邊廂就有人“實至名鮭”了。
據臺灣媒體“臺視新聞”3月18日消息,現名為“張鮭魚之夢”的張同學是臺中一名中醫(yī)系學生。此次“鮭魚之亂”,他跟風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張鮭魚之夢”。
“一堆人在那里排隊,就一起改了”張同學說道。
名字改完后,工作人員告訴張同學,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改名,往后不得再改,讓他相當震驚。
張同學表示,自己不知道父母曾在他年幼時為他改名。
當被記者問及以后都叫這個名字有什么想法時,張同學面色委屈,聲音略有哽咽地回了句:“沒有,很好笑。”

盡管張同學感到十分懊悔,但世上沒有后悔藥,他也只能先去壽司店大吃一頓,安慰一下自己。
張同學表示,自己要在一天之內跑三家壽司店,點鮭魚吃,每個人只收200至300新臺幣(約9元至14元新幣),以此彌補他的“損失”。
談及自己后續(xù)的打算,張同學說道:“我是中醫(yī)系的學生,以后去醫(yī)院不知道該怎么辦。”

“張鮭魚之夢”同學的“悲慘”遭遇,著實逗樂了一眾網友。
“他真的好想哭。”
“太慘了,但也好好笑。”
“你爸媽從此有了一個‘鮭兒子’。”
也有人暖心安慰:“以后自我介紹,不愁沒故事說了。”
“若干年后,你的子孫看著族譜,互相討論著這位傳奇的祖先,這又是一段佳話了!”
還有網友細心規(guī)劃起了“鮭魚之夢”同學的未來:
“可以改念兒科啊,以后就是鮭魚醫(yī)生了。”
“以后開動物醫(yī)院,專醫(yī)養(yǎng)殖魚類。”
“努力開家生魚片料理店,成為鮭魚王,再也不是夢!”
張同學的這條“不鮭路”真的沒法回頭嗎?他真的要和“鮭魚之夢”這個名字相伴一生嗎?
根據臺灣《姓名條例》規(guī)定,如果民眾改名的三次機會全部用光,需滿足以下條件,方可改名:
一、同時在一公民營事業(yè)機構、機關(構)、團體或學校服務或肄業(yè),姓名完全相同;
二、與三親等以內直系尊親屬名字完全相同;
三、同時在一直轄市、縣(市)設立戶籍六個月以上,姓名完全相同;
四、與經通緝有案之人犯姓名完全相同;
五、被認領、撤銷認領、被收養(yǎng)、撤銷收養(yǎng)或終止收養(yǎng);
六、命名文字字義粗俗不雅或有特殊原因者。
根據張同學的情況,只有第二個條件還可以操作一下,即張同學可以讓他爸爸也改名為“張鮭魚之夢”,然后張同學就“解套”了。
臺灣“民事新聞”報道稱,張同學還可以通過出家當和尚的方式改名。
而既不想出家,又想當孝子的張同學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
《ETtoday新聞云》報道稱,張同學表示,以后要把自己的小孩取名為“鮭魚之夢”,這樣自己就可以改名了。
(原標題:為吃免費壽司臺灣學生改名為“張鮭魚之夢”后,改不回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