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繁華,形成臺北中心商業(yè)區(qū)
“我在商場從忠棟到孝棟繞了一圈、又一圈、又一圈,然后讓身體重心偏向一邊,畫了一個完美的轉(zhuǎn)彎弧圈。”——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在百貨公司還沒有興起的年代,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中華商場都是臺北最大的集合式商場。吃、穿、用,只要想得到的東西,幾乎都能在這里找到。除了吸引許多觀光客慕名前來參觀外,其多樣性的功能,也讓不同的人們在此形成不同的回憶。
中華商場可容納約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分到的是兩坪(1坪約3.3平方米)左右的空間。在原本的設(shè)計中,只有一樓被規(guī)劃為商店,二、三樓都是住家,也沒有連接的天橋。但隨著商場日漸繁榮,二樓也幾乎全部改為商店。為了方便往來客人的通行,1973年在二樓又加建了天橋,三樓由于動線不便,很多住戶仍然維持純住家形態(tài)。

隨著時間發(fā)展,不同棟的商場也聚集了各自的產(chǎn)業(yè):家用電器、音響、電子組件多位于忠、孝兩棟。玉器、琺瑯等古董古玩多在仁、愛兩棟,中間有集郵交換社和算命攤。信、義、和等三棟,則有許多中國大陸的各地小吃。和、平兩棟則有許多改衣服的店,及供人泡茶聊天的茶館。
上世紀(jì)60、70年代是中華商場的全盛時期。由于西邊即為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的休閑娛樂街區(qū)——眾多電影院匯集的西門町,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潮。而在商場落成后數(shù)年間,附近也有一些初具規(guī)模的百貨公司接連開幕(臺灣首個大型百貨公司“第一百貨”即位于中華路上),加上城中市場、衡陽路與博愛路等傳統(tǒng)商圈,形成了當(dāng)時臺北最繁華的中心商業(yè)區(qū),宛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

繁華落盡,老臺北空憶舊光陰
“我穿過城門與城墻,經(jīng)過大千百貨,繞行了港町千秋街永樂町太平町,到昔日的臺北鐵橋,那是鐵橋呀可不是水泥橋,火車曾在上頭跨過河流。”——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