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云峰】大陸游客的減少讓臺灣觀光產業(yè)慘到什么地步,有臺灣媒體給出了兩個字“雪崩”。
臺灣觀光局最新統(tǒng)計顯示,去年1月至9月和前年同期相比,島內觀光游客人數(shù)衰退前十名包括著名的墾丁貓鼻頭公園、太魯閣等知名景點。臺灣聯(lián)合新聞網15日稱,其中墾丁下降59%,衰退最為嚴重;太魯閣次之,下降43%,而衰退的主要原因就是陸客減少。像墾丁觀光客4年前達800萬人次,去年腰斬至400萬人次。蘇姓導游說,貓鼻頭到訪的游覽車九成是陸客,如今入園游覽車每月少1000輛。在太魯閣公園,有島內記者采訪時發(fā)現(xiàn),店家生意冷清。羅姓游覽車司機說,以往游客中心停車場停滿陸客團游覽車,現(xiàn)在空蕩蕩的。藝術品店老板娘大吐苦水說,“都是因為民進黨執(zhí)政,陸客才不來,沒救了”。
知名景點阿里山、日月潭也是旅客衰退重災區(qū)。阿里山自治會長林清雄說,以前陸客一天來6000人,如今不到200人。茶農羅秀梅說,榮景時,她在中埔鄉(xiāng)吳鳳廟設分店,生意非常好,還設VIP室,如今陸客不來,分店只好關門。加上臺灣經濟不景氣,以前持“國民旅游卡”的島內游客會買伴手禮、農特產,現(xiàn)在只肯買小吃和飲料。
陸客不來除了使景點人潮銳減之外,地方夜市商圈也面臨挑戰(zhàn)。有統(tǒng)計顯示,每年吸引超過千萬人次的臺中逢甲商圈,2016年面臨首度衰退,銳減百萬余人次,再加上臺灣景氣不佳,讓整體商圈少賺3.3億元新臺幣。
面對觀光的“雪崩式下滑”,有輿論提議機場降落費、簽注費調降等措施,但這些都“治標不治本”。中時電子報稱,根據(jù)聯(lián)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調查,自2000年起,大陸人出境旅游的次數(shù)以每年22%的速度增加,現(xiàn)在已是全球最大的旅游消費市場族群,光是去年,大陸就占亞太區(qū)整體旅游消費的55%,也推動亞洲成為全世界旅游市場最蓬勃的地方。文章說,受惠于陸客龐大的購買力,包括臺灣、韓國與日本都曾大發(fā)觀光財,但若想持續(xù)跟大陸人保持友好,兩大禁忌絕對不能碰觸,分別是“主權”和“政治”,其中最有感的絕對是臺灣與韓國的觀光業(yè)者。蔡英文當局上臺后,在兩岸政策與立場上曖昧不明,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這都讓在乎尊嚴的大陸人琵琶別抱,紛紛抵制而選擇去其他地區(qū)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