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倒是不假,雖然Uber的服務在臺灣仍不合法,但進入門檻低、工作時間的自由度高,成了許多人的兼差選項。
導報記者在Uber臺灣官網(wǎng)上看到的招募信息顯示:在臺灣,想成為Uber司機只需要年滿21歲、有一般小客車駕照,沒有重大的犯罪或肇事記錄,基本上就能通過審核;相較之下,想當出租車司機,則需要額外考取職業(yè)小客車駕照與出租車駕駛人執(zhí)業(yè)登記證,有一定的門檻。
而開Uber最為人稱道的好處,就是工作時間能夠隨意調整。在臺北兼職Uber司機的黃先生是辦公族,他向Uber申請當司機,每天只需要在下班時間載客2到3個小時。
然而,準入門檻低,不意味著就能賺到很多錢。今年臺灣Uber已提高抽成,從當次車資收費的20% 漲到25%,讓許多Uber的司機叫苦連天。黃先生給導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他每天開5到6小時的Uber,扣掉抽成、油錢、交通費,時薪大概是150至250元(新臺幣,下同),但還沒有扣除車子保養(yǎng)費用等成本。
此外,乘客搭Uber的車費大約是一般出租車的7.5折,因此想賺到跟一般出租車一樣的薪水,Uber需要以量來彌補中間的差距。對黃先生來說,真的想賺錢,估計每天至少得開10小時的車。
發(fā)展遠景 多種原因讓網(wǎng)約車遇冷
對一般車主來說,開Uber的確是一種方便的兼差模式,但對于一般臺灣民眾而言,Uber的存在感實在是太低了。
“我們很少用Uber叫車啊!”在聽到“網(wǎng)約車”時,導報記者幾個臺灣朋友都表示Uber的使用率并不高。一方面在臺灣街頭,隨處可見黃色車漆的出租車,臺灣民眾昵稱“小黃”。人口267萬的臺北市,截至去年出租車數(shù)量約3萬輛,平均90個人就有一輛出租車。
實在是在地廣人稀叫不到車的地方,臺灣的車行自己也有不少app叫車軟件,比如臺灣出租車公司“臺灣大車隊”自行開發(fā)的一款“55688”軟件,除了下車是給現(xiàn)金,其他功能幾乎和滴滴打車一模一樣。這些軟件主要捆綁的都是長期坐該車行的老顧客,而不像Uber那樣,是作為第三方平臺出現(xiàn)的。
另一方面,Uber的不合法以及“低門檻準入制”,也給乘客留下了陰影。導報記者的朋友林小姐就表示,Uber司機沒經(jīng)過嚴格考試,又不合法,萬一發(fā)生車禍事故或消費糾紛,“都不知道要找誰來解決”。相較之下,臺灣的出租車司機座位上都有安全按鈕,事故發(fā)生時按下就會連接到客服的道路事故處理小組,再由小組根據(jù) GPS 定位前往事發(fā)地點。旅客若有抱怨、紛爭,也可以隨時與客服中心聯(lián)絡。
種種因素,讓臺灣的網(wǎng)約車經(jīng)濟在還沒看見春天之前,就已遭遇寒冬。
導報駐臺記者 許巧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