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圖片來自臺媒
中新網(wǎng)10月4日電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報道,臺北故宮寶物自1933年2月6日由北京運出,展開千里遷徙,至1965年12月底,正式落腳臺北故宮。這一頁長達32年遷徙歲月,盡是滄桑。
曾參與籌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杭立武,在其著作中回顧臺北故宮寶物遷徙的軌跡。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當局就興起遷運寶物念頭;直到抗戰(zhàn)軍興之時,終決定文物南遷。
1933年2月6日,故宮博物院寶物裝箱由北京運出,花了3個月時間,運5批共19000多箱。先運上海,再轉(zhuǎn)南京,因逢七七事變,決分陸運、水運秘密遷運寶物;陸運輾轉(zhuǎn)遷至四川峨嵋,水運則抵樂山,但之后烽火滿天,再遷至重慶,最后回到南京。
寶物遷運工程在躲炮火、轟炸下進行,水運往往是大船換小船,小船換木筏。官員舉1938年為例,北京故宮文物由漢中運成都,途經(jīng)寶輪浣,雨后小溪無法通過,得由人力搭建浮橋,連搬寶物的車都得上木船一起渡河,險象環(huán)生。一位故宮職員朱學侃摸黑上船查看寶物,不慎跌落艙里死亡。
1948年12月下旬,故宮文物開始遷臺,存于臺中霧峰北溝庫房;1965年12月底,文物正式存放臺北故宮。據(jù)了解,文物存放北溝期間,蔣介石與宋美齡常到北溝看書畫及毛公鼎等器物。
北京故宮文物來臺經(jīng)三次清點,共692113件。有官員說,這些寶物來臺曾于北溝清點,除“滿文原檔”失落一頁,一包“回子鹽”揮發(fā)掉,及發(fā)現(xiàn)兩件器物附件及三件器物殘片,其余均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