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曲獎:“自廢武功”青春期撞上非主流
比起常青不倒的金馬獎,只有24歲芳齡的臺灣金曲獎可謂經歷了大起大落。1988年,臺“新聞局”開始籌辦金曲獎。1990年,第一屆金曲獎如期舉辦,當時共有11個獎項,其中就包括保留至今的最佳年度歌曲獎、最佳男女演唱人獎、新人獎等熱門獎項。后來,主辦方取消參賽者的國籍或地區(qū)限制,只要參賽音樂作品是在臺灣首發(fā),都可報名。
這樣看來,金曲獎與金馬獎一樣,并未限定臺灣歌手或歌曲參選。但是,經歷了1990年代華語流行樂壇的烈火烹油韶華極盛,本該青春正好的金曲獎,似乎也走到了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近來的金曲獎,每每非議纏身。評審團偏愛獨立音樂、影響力下降、市場導向不足等問題,令金曲獎時常以年為單位不斷搖擺。
近5年來,金曲獎越來越成為獨立音樂的天下,“星光”也隨之黯淡。雖然獨立音樂日漸成為“主流”,但有限的市場號召力仍然令不斷鼓勵、推廣獨立音樂的金曲獎面臨越來越小眾化的危險。
金鐘獎:“綜藝王國”衰弱無可奈何
與臺灣電影、流行音樂齊名,臺灣的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也曾長期在華語世界占據主流地位。最早在兩岸三地紅起來的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除了MIT(臺灣制造)還是MIT。作為電視流行文化指標的臺灣金鐘獎,也曾星光熠熠,享有超出臺灣的影響力。不過,比起金曲獎的“自作孽”,金鐘獎的失落與衰弱更像是“命中注定”。
與金馬獎、金曲獎有所不同的是,臺灣金鐘獎幾乎完全是一個臺灣內部電視、廣播圈的獎項。雖然臺灣電視綜藝為華語流行文化貢獻了數以十計的優(yōu)秀主持人,但是隨著臺灣電視人西進大陸掘金,臺灣電視圈的萎縮已經是無法逆轉的趨勢。常年在大陸發(fā)展的,不僅有前臺的演員、主持人,更多的是幕后的策劃、制作團隊。比起大陸綜藝圈的蒸蒸日上,金鐘獎對臺灣電視人來說,吸引力難免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