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匡宇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自從美國大選塵埃落定之后,選前一度無暇顧及涉臺議題的白宮大小官員又蠢動起來,不時出現(xiàn)各色怪論怪象,個中原因耐人尋味。例如,美國海軍亞太情報總指揮官史達曼疑低調訪臺卻猶抱琵琶半遮面;環(huán)保署長惠勒高調預告訪臺又因“迫切國內優(yōu)先事務”而取消;RCEP簽署時,美臺煞有介事地用“經濟繁榮伙伴對話”和價如白紙的MOU強撐場面。顯然,大勢已去的特朗普政府內部處于權力過渡階段的混亂和盲動狀態(tài),有人想借機生事搞亂局勢給民主黨挖坑,有人想制造既定事實讓繼任者受限,還有人想渾水摸魚扛起“反中”大旗博政治前途。蔡當局則顯然陷入為彌補“壓錯寶”之失而不擇手段對美示好、借美示強的錯亂與尷尬中。
最新動態(tài)來自“美國在臺協(xié)會(AIT)”負責人酈英杰所列的一組數(shù)據。在臺北一個公開活動上,酈稱臺灣今年“計劃向美軍購”總計118億美元,是美國軍火“頭號買家”,也是臺灣歷年軍購最高金額,并預告明年還有一筆52億美元對臺軍售已通知國會,屆時美國歷年對臺軍售總額將超700億美元。然而稍一查究,便能看出酈所言虛虛實實,用心不純。
其一,“118億美元”說。臺軍方立即出面“否認”酈英杰說法,稱臺今年對美新增軍購總額為55.8億美元。島內有關人士則猜測、緩頰稱,“118億說”或是“包含過去仍在執(zhí)行中的軍購項目與設備保養(yǎng)維持費用”,或是由于臺美當局行政、會計年度算法差異造成歧義,即應為2019年宣布的對臺軍售總額。對此,AIT稍后改稱,今年美國對臺軍售公布總額數(shù)字是55.8億美元,“其他數(shù)字有待與華盛頓確認”。一團糊涂背后,美臺軍售買賣雙方對成交價這樣的基本概念,誰都說不清、圓不攏,含含糊糊、遮遮掩掩,恐非“一時嘴快”“用錯數(shù)據”能夠解釋,而是曝光了美臺軍售交易臺面下的“暗盤”、隱情,不能排除諸如民進黨當局為求過關以少報多的考慮。
其二,“頭號買家”說。2020年11月12日,美國國務院批準一項對外軍售一攬子計劃:向阿聯(lián)酋出售50架F-35A、18架MQ-9B“死神”無人機和大量武器彈藥,合同價值234億美元,約合新臺幣6600多億元,遠超臺灣近兩年對美軍購總額。
AIT作為美國國務院事實駐臺外事機構,既不應該在這樣的基礎數(shù)據上犯錯,更不可能不了解特朗普和蓬佩奧推動阿聯(lián)酋與以色列簽署《亞伯拉罕協(xié)議》實現(xiàn)關系“正?;?rdquo;的中東政策脈動。如果把事情放在白宮即將易主,美國全球戰(zhàn)略和對外政策需要通盤重整的大背景下,一個未必能夠留任的AIT“臺北處長”,刻意編織釋放“臺灣是美國最大軍購客戶”的虛假信息模糊視野,強調履行“與臺灣關系法”對臺軍售在美是“跨黨派共識”,制造拜登政府將延續(xù)特朗普對臺軍售路線的氛圍,則無疑是在執(zhí)行某種程度的“上意”,為普遍被認為不會像特朗普政府一樣無節(jié)制動用“軍售牌”的民主黨政府設下政治陷阱,限縮其政策選項。
最高明的謊言就是虛實結合。酈英杰的數(shù)字并不確切但也非信口開河,他描述的美臺軍售加速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2017年至今,在特朗普和蔡英文任期重合階段已有10次美臺軍售,近170億美元的總值和年均值都創(chuàng)下美臺“斷交”后臺灣歷屆當局之最。而奧巴馬在任八年僅批準4次對臺軍售案,總值約160億美元。
不過,這種加速一是基于美國對華戰(zhàn)略調整的運作“臺灣牌”、“軍售牌”策略性需求;二是基于美國需要武裝臺灣,將臺灣更深層次納入美國圍堵中國的戰(zhàn)略利益鏈條的軍事需求;三是基于特朗普政府重商主義思維和回饋軍工利益集團考慮,對軍售利潤的透支榨取和對軍事盟友的敲詐盤剝——在歐洲、中東和東亞其他地區(qū)也是如此,并不意味著對臺灣的“親善”。特朗普政府下的是“短鏈式”的政治快棋,這種不可持續(xù)的短視政策給相關區(qū)域乃至其盟友帶來的外部負面作用和內部消化不良則不在其關切之列。
因此,蔡當局嘴上每每感恩戴德、受寵若驚地表態(tài)感謝美國軍售施惠,事實上也是有苦說不出。首先,近年來美臺軍售邏輯大變,臺灣愈發(fā)被動。這一流程從過去臺灣方面提出需求,再由美國層層核準的一攬子長周期過程,轉變?yōu)橥耆擅婪街鲗А⒒诿绹枰?ldquo;常態(tài)化”軍售,即向臺灣強賣并不符合臺軍需求的武器裝備。當然,從過去花錢買破銅爛鐵,到花錢買“屠龍之技”,臺灣的“凱子”角色并無變化。
再者,愈加頻密的軍售給蔡當局制造了巨大的財政壓力,有掏空臺灣之虞。蔡當局防務主管部門公布明年預算約新臺幣4000億元,遠不夠支付前期積累的多項軍購集中結算。目前全臺稅收約2.5萬億新臺幣,長期維持“赤字預算”入不敷出,為填補軍購“錢坑”只能挪用民生經濟預算,甚至破壞財政紀律,緊跟軍售“常態(tài)化”制造“特別預算”“常態(tài)化”,進一步惡化原本已經浮濫的財政和預算水平。再考慮到綠色權貴集團分肥的“前瞻計劃”和面臨透支崩盤風險的各類社保、年金,民進黨再次執(zhí)政對臺灣民脂民膏的盤剝出賣、寅吃卯糧已到了危如累卵之地。不過,這仍無法滿足美國龐大胃口,美方長期要求臺灣把軍費增到占GDP3%水平,而臺灣今年剛突破2%、明年才達到約2.3%,這種苛刻敲詐也被臺北市長柯文哲批評是能讓臺灣“翹辮子”。
不過,身為臺灣“當家人”,蔡當局面對美臺軍售最大的苦澀,恐怕是已切身體會到“臺灣越買軍火越不安全”的邏輯悖論。然而,軍售不但持續(xù)加深了臺灣在政治、經濟上對美的捆綁和附庸,更反過來讓臺海陷入更嚴峻的戰(zhàn)爭危機。蔡英文從逃生演習到主動示弱喊“不開第一槍”,面對大陸“點名”的跳腳,乃至忙不迭澄清酈英杰的“口嗨”,都說明臺灣執(zhí)政集團切身感受到了中美關系動蕩和“附美反中”路線已經讓火燒及自身。
不過顯然,即便軍購已讓臺灣人均負擔1.45萬元新臺幣,對于綠色政客來說,犧牲臺灣的今日明天,債留子孫而自己空手套白狼,也是“不得已而為”,甚至何樂不為。眼前政治利益落入囊中,未來風險則是臺灣2300萬人的共業(yè),這也難怪蔡英文們“反中賣臺”、不亦樂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