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于臺媒資料圖
7月30日,臺灣地區(qū)前領導人李登輝因病去世。李登輝有很多個標簽,農業(yè)經濟專家,臺共地下黨員,國民黨前主席,臺灣地區(qū)前領導人,“臺獨”精神領袖,還有,“巖里政男”。這些看起來頗為矛盾的標簽,都在他一人身上呈現(xiàn)。在臺灣的不同群體中,他具有非常不同的評價。在兩岸關系中,他是惡化和疏離兩岸關系的重要推手。
李登輝有兩個名字,除了中文的李登輝,他還有一個叫做“巖里政男”的日本名字。這是當時日本在臺灣實行“皇民化運動”的結果,但卻是李登輝頗為喜歡的一個名字。在臺灣,一直以來也有關于他個人身世的一些傳言。其家庭成員受日本“皇民化”影響頗深,哥哥李登欽在二戰(zhàn)末期入伍,戰(zhàn)死于菲律賓,他自己也曾短暫入伍做過見習士官。日據(jù)時期,盡管李登輝學業(yè)出眾,長期名列前茅,也是班上僅有的幾名臺籍學生。但由于日本不允許其殖民地的學生攻讀法政科系等他屬意的專業(yè),因此他只能選擇學習農業(yè)經濟,就讀于日本當時的京都帝國大學。這些為他日后成為農業(yè)經濟專家打下了基礎,也使其形成了很強的“親日情結”,甚至稱自己是為“祖國”而戰(zhàn)的日本人。他以祭拜兄長李登欽為由去日本參拜靖國神社,聲稱釣魚島是日本領土,還支持日本行使集體自衛(wèi)權。他的這一系列“認賊作父”的言行,長期為人所不齒。
1946年返臺后,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李登輝曾一度加入臺共,成為臺灣地下黨成員,后因與其他成員發(fā)生矛盾退黨,這成為其個人歷史中一段曾經諱莫如深的經歷。由于個人專業(yè)方面的特長,李登輝逐漸成為國民黨執(zhí)政時期政府高級官員。尤其是在兩蔣執(zhí)政時期,為加強執(zhí)政的基礎和合法性而推出的“催臺青”政策,使其進入蔣經國的視野。他一方面發(fā)揮個人專業(yè)優(yōu)勢,另一方面對蔣經國和其他國民黨“大佬”們表現(xiàn)得十分恭敬,擅長官場話術和各種表現(xiàn),最終成為蔣經國的“接班人”。很多觀察家都認為,蔣經國當時有好幾個人選,但他最終選擇了李登輝,不得不說是歷史的陰差陽錯,但這種影響確實深遠的。
盡管李登輝在兩蔣時代,對自己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表達多有掩飾,但偶爾也會在與其他人的交談中吐露一些真實想法。而其執(zhí)政后,通過一系列政治斗爭,打壓國民黨的其他勢力,使權力獲得穩(wěn)固之后,便開始實施其過去深藏心中的“理想”。
1996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正式撕下偽裝,論述其“臺獨”主張。同時還通過修改課綱,實施“去中國化”教育,遺毒甚遠。今天的很多中青年臺灣民眾,在這種“去中國化”教育后,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逐漸淡漠,成為蔡英文口中常常稱道的所謂“天然獨”。而這種所謂“天然獨”,實則是臺執(zhí)政當局多年來“去中國化”教育和媒體等勢力推波助瀾下人為造成的產物。
在“臺獨”的論述中,最經常提到的,就是臺灣的“主體意識”和“本土化”。而這種論述的始作俑者,就是時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的李登輝。他的“臺獨”主張,長期與“民主化”聯(lián)系在一起,將所謂臺灣的“本土化”、“臺灣化”演變?yōu)?ldquo;臺獨化”。并通過一系列政治動作,一方面放任或暗助各種“臺獨”分裂勢力做大,另一方面分裂和分化國民黨。最終使國民黨在2000年首次失去執(zhí)政權,淪為在野黨。在國民黨憤爾將其開除后,他也不再掩飾其真實的政治主張,多次在各種公開場合闡明“臺獨”想法,并成為這一群體的“精神領袖”。
在不少國民黨成員和藍營人士看來,李登輝過去是長期暗藏其中,分裂、分化甚至摧毀國民黨的罪魁禍首,是國民黨在臺灣丟掉政權的元兇。而在民進黨和綠營人士看來,李登輝是他們發(fā)展壯大并最終取得政權的“恩人”,是親切的“阿輝伯”。蔡英文辦公室對李登輝的去世很快表達了“最深哀悼與不舍”,稱這是“臺灣的莫大損失”。對日本、美國等外部勢力來說,李登輝是他們遏制中國的重要棋子。對兩岸來說,李登輝是惡化兩岸關系、毒化臺灣民意的重要推手。對其病亡,國臺辦作出了表示,“‘臺獨’是一條走不通的絕路。國家統(tǒng)一、民族復興的歷史大勢,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
熊興 華中師范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