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范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博士、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7月份發(fā)布的 “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等3份民調顯示,臺灣人認同感是67%,政黨偏好民進黨36.8%,偏向獨立27.5%,都創(chuàng)下歷年新高。為何臺灣人對自我的認同感近來會快速攀升,這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一、臺灣民眾對于兩岸關系及自我身份的認同
“認同”是對“我或我們是誰”這一問題的回答,是人們在社會存在中基本的自我定位,是對“自我”(self)與“他者”(other)之間關系的認定。認同問題對于兩岸關系的現(xiàn)狀與未來都極具意義,更是深化海峽兩岸和平發(fā)展與促進兩岸和平統(tǒng)一,最終解決臺灣問題所面臨的核心因素。
長期以來,學者對“國家認同”這一概念的認知與界定并不一致,“國家認同”的概念定義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來說 “國家認同”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概念,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民族屬性、道德傳統(tǒng)、價值取向、國家主權、政治體制和法律體系等的認同,大致可分為族群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與制度認同三個層面;就狹義上而言,“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在以主權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社會中,對特定國家的情感歸屬取向。
具體到兩岸關系研究領域,現(xiàn)階段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問題極其復雜,主要內容與具體表現(xiàn)形式包括對臺灣的主權歸屬、國際地位、領土范圍、“憲政”體制、“執(zhí)政黨”的認同,以及對兩岸關系性質(即兩岸關系是否“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的認知,還有對自我身份認同的看法(認同是“中國人”還是“臺灣人”或者“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對臺灣前途走向的看法(即“統(tǒng)獨”立場,主張統(tǒng)一、“獨立”或維持現(xiàn)狀)等。其中,身份認同與“統(tǒng)獨”立場是臺灣民眾對于“國家認同”的最核心要素,也是在研究臺灣青年“國家認同”問題時予以關注的重點。
臺灣社會的“國家認同”一直以來都是事關兩岸關系發(fā)展乃至國家統(tǒng)一的重大問題,不同世代群體受其生活情境及社會記憶差異的影響,“國家認同”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樣態(tài)??傮w上來看,臺灣社會的“國家認同”正在發(fā)生劇烈變化,突出表征就是“中國認同”的逐步弱化,這種情形在青年群體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從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長期追蹤數(shù)十年的民調分析來看,不同時期群體世代的“國家認同”嬗變迭加,形成了臺灣社會“國家認同”結構的當前樣態(tài)。毋庸諱言,目前臺灣民眾在“國家認同”問題上已經發(fā)生嚴重混淆,包含有分歧與并存,而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賴以存在的基礎,對一個國家的生存至關重要,臺灣民眾在這一問題上所存在的認知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政治問題。
民進黨當局與大陸的對立,使得兩岸關系出現(xiàn)了各種消極后果。臺灣的民主化改變了其政治身份,并試圖以不可逆轉的自身建設進程使其遠離與中國大陸的統(tǒng)一。隨著臺灣政治社會環(huán)境的民主化與多元化而來的是,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對大陸的情感出現(xiàn)惡化,并將之視為對自身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威脅,這種“相對剝奪感”從而引發(fā)了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翻轉了以往臺灣藍綠政治板塊。由于對大陸的不滿情緒和對大陸實力增強帶來的緊張。
但在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中,對于“臺灣人”的強烈認同歸因于生活語境與主體意識之影響,因此可以說,他們對于“中國”的態(tài)度是流動的,可以通過環(huán)境來塑造。
通過對于各項民調的分析,可以看出臺灣民眾對于兩岸政治態(tài)度的兩個重要面向。首先,在民主支持度方面,臺灣年輕人對民主政治的支持是穩(wěn)定地維持在超過七成、甚至近幾次調查都超過八成的比例,這和歐美國家出現(xiàn)的年輕人反民主趨勢是相反的,這與臺灣民主化的進程以及年輕世代所受到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有關。
其次,受“臺灣主體意識”高漲的結果,臺灣年輕人具有更高比例的“臺灣民族主義”(認為在大陸不使用武力統(tǒng)一的狀況下,便應該立刻宣布“法理獨立”),不過“永遠維持現(xiàn)狀”(即既不支持“宣布獨立”、但即使大陸民主化也不贊成兩岸統(tǒng)一)的比例是最高的,20至29歲在這個類別的比例,又比30至39歲來得更高。
二、改善臺灣民眾對于兩岸與國家認同的策略路徑
臺灣民眾尤其青年的“國家認同”是一個多層次的問題,而且各個層次之間的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若將將“國家認同”分為情感和理性兩個面向,則前者代表一種心理情感取向和歸屬感,可以稱為狹義的“國家認同”;后者對國家的選擇基于理性的利益考慮,稱為“國家選擇”。雖然國家認同并不排斥利益取向,但也不能將利益取向的作用過分夸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內心的主觀認同(孫中山先生之語),換成大陸的說法則應該為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客觀來說,在兩岸民眾尤其青年交流過程中,過分強調利益取向與過分強調理念取向的做法似乎均有失偏頗,臺灣民眾尤其青年對于“國家認同”的形成具有長期性與多層次性,欲通過加強兩岸交流來逐漸糾正“國家認同”的異化,只能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展開。
首先,是加強與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的互動和交流,這是改善臺灣民眾尤其青年兩岸關系認知的根本和基礎,根據(jù)對前往大陸訪學、就學的臺灣民眾尤其青年學生所做的訪談與問卷調查顯示,兩岸之間的群際溝通有助于澄清和減少臺灣青年對大陸不良的刻板印象。
其次,是促進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認知的正向轉變。這里面的作法包括:
第一是促進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認知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當前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對兩岸關系的負面認知占主導,并沒有呈現(xiàn)出應有的多元性,不少在臺灣的陸生以及在大陸的臺生認為這里面中性、正面的看法所占比例太低,應該要引導臺灣民眾認可大陸的經濟成就,并要更加強調大陸的全球影響,進一步突出大陸發(fā)展機遇與臺灣發(fā)展需求相關聯(lián)的論述。
第二是促進從淺層面向深層面的轉變,當前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對大陸和兩岸關系的了解仍停留在淺層面,相關民調表明,當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對大陸強大的科技實力越是親身感受與深入了解后,其認為“兩岸是一邊一國”的立場就越弱化,而認可“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就越會強化。
第三是促進從刻板成見到心靈解放的轉變,臺灣青年對大陸最有成見的方面是政治制度,要在這方面加強溝通,以筆者在兩岸高校任教之例子,于課堂間討論“是否只有普選才是民主”時,筆者會以美國總統(tǒng)選舉人團制度的特殊性,來讓同學加以思考“是否只有普選才是民主”的問題。
再者,要改善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對于大陸“他者”的認知結構。
可以理解為:
第一是依托國際場合的路徑,從單純的兩岸關系來看,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往往看到的“他者”只有一個,就是大陸,但如果把兩岸放入國際社會之中來看,語言和文化相同相通,會產生天然的親近感,有利于建立一定的相互認同,這一點也同樣適用于大陸青年。
第二為依托文化知識傳承路徑,兩岸青年有共同的文化傳承、共同的文字基礎,兩岸的暑期班、寒暑假研習營所采用的兩岸交流營隊模式,其課程設計可以再精細化、擴大化,藉以改變當前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們被動式接受較多的狀況,讓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能夠提升參與度及加強互動性,加強專業(yè)團體的溝通交流;并以臺灣蓬勃發(fā)展的民間信仰為紐帶,以民間活動和彼此熟悉的宗教文化交流來加強兩岸的文化聯(lián)結,這一點也同樣適用于臺灣的中高齡族群。
除此之外,積極為兩岸民眾、尤其是兩岸青年彼此赴大陸工作與生活創(chuàng)造機會(包含就學、就業(yè)、通婚等),強化兩岸青年的融合與發(fā)展,使兩岸青年在“共同體”的建構中扮演重要角色,藉以增加其跨兩岸的共同生活記憶也是一重要路徑,此路徑目前在大陸因官方引導較有發(fā)展空間,在臺灣則受限于政治社會環(huán)境而進展有限。
當前臺灣青年“國家認同”的樣態(tài)有其形成的具體情境,因而認同的改變有賴于兩岸關系和臺灣內部政治社會還境的改變,方能逐步改變臺灣社會“中國認同”弱化的局面,則青年群體“國家認同”異化的情況自然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解決。
上述諸端既涉及情感層面,也涉及利益層面,兩者共存而不可偏廢。故青年群體兩岸認知的改變應以逐步改變對大陸的誤解為基礎,而深層次的“國家認同”改變則需要更長時間及更多生活經驗的累積才能逐步達成,在這個問題上顯然不能操之過急,或者說,也是急不來的。
